[发明专利]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1573.7 | 申请日: | 200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2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林治民;庄世任;叶寅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金国;梁挥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射型 发光二极管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接合二极管,主要由在半导体基板上的p型外延层与n型外延层所构成。在形成外延结构之后,芯片经过切割,接着固定在面板上,然后经过打线,最后再进行封装,形成发光二极管发光灯泡。一般而言,发光二极管使用的封装材料为环氧树脂(Epoxy)。
发光二极管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早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一般发光二极管主要系用于照明或警示,例如应用在家电、音响及仪表的指示灯;传真机、条形码阅读机及光学鼠标的光源;以及应用在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模块及其它电子产品内。
随着手机、PDA、背光模块等电子产品的发展,发光二极管之发光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使LED所发出的光线可以充分被利用,为目前重要考虑项目之一。传统上,提高LED亮度的方法不外乎是改变LED的封装结构或是改变LED芯片结构。然而,当改变LED的封装结构时,例如使用折射率较大的封装材料来覆盖芯片等,则其所能提高的整体亮度有限。因为光线在传递的过程中,光线会被LED芯片的部分结构或本身所使用的部分材料,例如LED芯片中的半导体外延结构或电极等,吸收而降低了光线的使用率。所以,即使使用折射率较大的封装材料,也无法大幅提高整体的亮度。但是,若改变LED芯片结构时,例如粗化LED芯片的表面、使用不同的外延材料、或是在LED芯片的底部形成反射结构等,又会在后续封装LED芯片时,因为LED芯片的发光位置、或LED芯片所发出的光线形状(light pattern)等因素,而影响封装完的LED整体亮度。如此一来,则无法再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整体亮度。因此,欲制造出一种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确实是一种极为困难的技术挑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式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包含基座、二电极、发光二极管芯片、封装材料以及导线架。其中,基座具有一凹陷部。二电极系设置于凹陷部底部。发光二极管芯片系设置于凹陷部底部上并与二电极电性连接。其中,发光二极管芯片之基板的厚度系大于140微米。进一步,该基板的厚度可为140微米至400微米。更进一步,该基板的厚度还可为190微米至240微米。
进一步的,上述封装材料是填入凹陷部内,以封装发光二极管芯片。导线架是设置于基座的两侧,且与二电极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更可以依需求于基座之凹陷部的内侧壁上设置一反射层,以进一步提高亮度。
因此,由上述本发明的内容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侧射型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其亮度约可增加30%。再者,由于本发明是利用一厚度较厚的基板来增加LED芯片侧边的出光量,所以不仅可以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而且更可以得到体积较小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线段I-I’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0: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102:基座
104:二电极 104a:第一电极
104b:第二电极 106:导线架
108:发光二极管芯片 108a:基板
108b:活化层 109:光线
110a、110b:导线 112:封装材料
114:凹陷部 114a:上部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15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