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视频分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4150.0 | 申请日: | 2006-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4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赵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中山新技术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7B15/00 | 分类号: | G07B15/00;H04N7/18;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郁军 |
地址: | 100035北京市西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频 分车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公路上运行的车辆进行分车识别的装置,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计重收费系统、利用视频技术对收费车辆进行有效分车识别的视频分车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各公路计重收费系统中使用的分车识别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红外线光幕技术实现分车的红外分车器,一种是利用电磁感应线圈实现分车的电磁感应线圈式分车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辆通过时,通过识别车辆间的首尾间隙,达到分车的目的,给出分车信号。
对于红外分车器来说,其最小的分车距离≥0.2米,而电磁感应线圈式分车器的最小分车距离≥1米。在实际公路收费站,由于通过的各车之间的首尾距离几乎≤1米,所以电磁感应线圈式分车器因其缺乏实用性而被淘汰。而,红外分车器虽具有实用性,且被广泛使用,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缺点:
1、因其需要在道路两侧安装约2米高的价格昂贵的立式红外光管,由于个别车辆装载的货物超高、超宽,经常将价格昂贵的立式红外光管刮倒损坏,造成司机与收费站的赔偿争端。
2、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精确校准两侧的红外光管,使其对正。因为任何微小的位移均易导致计重收费系统工作失效,使整个收费系统瘫痪,给收费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在雨天,由于红外光幕的防护玻璃易被雨水干扰,改变其发射/接收方向及功率,导致红外分车器失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克服现有分车器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视频分车器。它通过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识别出依次通过的前后两辆车,实现分车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视频分车器,它由机架、DSP图像处理器、摄像机构成;
所述DSP图像处理器、摄像机固定在机架上;
摄像机的视频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DSP图像处理器的视频信号输入端相连,DSP图像处理器的数字信号输出端与计重收费系统相连;
所述DSP图像处理器具有A/D转换、图像修正、模型比对、图像边缘处理、背景噪声修正、分车、输出分车结果的功能。
本发明视频分车器安装在被检测道路的一侧或公路上方。
所述摄像机的视频信号输出端还可通过导线与监控室内的监视器相连,提供现场监控功能。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DSP图像处理器由A/D转换器、总线切换器、图像存储器、DSP图像处理芯片、数据缓存器、FLASH存储器、可编程输入输出控制芯片和隔离输出芯片构成;
A/D转换器的模拟信号输入端与摄像机的视频信号输出端相连,A/D转换器的数字信号输出端通过数据总线经总线切换器与图像存储器的数据输入/输出端和DSP图像处理芯片的一组数据输入/输出端相连;
DSP图像处理芯片的另一组数据输入/输出端通过数据总线与数据缓存器和存储有图像处理程序的FLASH存储器相连,同时,DSP图像处理芯片的分车结果信号输出端通过可编程输入输出控制芯片与隔离输出芯片的信号输入端相连,经隔离输出芯片信号隔离处理后输出分车结果;
可编程输入输出控制芯片的控制端与A/D转换器、总线切换器和DSP图像处理芯片的控制端相连,完成视频时序控制,数据流访问控制。
本发明的优点是:
1、使用安全,工作稳定、可靠。由于本发明安装在道路一侧不易被车辆刮碰的安全地方,所以使用安全,不易损坏,保证了整个计重收费系统工作的稳定、可靠,并且避免了司机与收费站之间不必要的争端。
2、功能强劲。本发明不仅具有利用视频图像分车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提供被检测场地道路的实时监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工作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DSP图像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DSP图像处理器电路原理框图;
图5为本发明DSP图像处理器中A/D转换器管脚接线图;
图6为DSP图像处理器中总线切换器、图像存储器管脚接线图;
图7为DSP图像处理器中DSP图像处理芯片管脚接线图;
图8为DSP图像处理器中FLASH存储器、数据缓存器管脚接线图;
图9为DSP图像处理器中可编程输入输出控制芯片、隔离输出芯片管脚接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中山新技术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市中山新技术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41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