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软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4345.5 | 申请日: | 200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9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吴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立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切换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软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对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目前通信技术的热点之一。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种必然的需求为:移动终端在使用同一个无线技术的网络间移动以及在使用不同无线技术的网络间移动。切换是解决各种移动性需求的基本方法。
根据切换的性质,一般把切换分为软切换和硬切换。软切换是先连接后断开的切换方法,即移动终端先和目标基站建立联系,然后再断开与原基站联系的一种切换方法;硬切换是先断开后连接的切换方法,即移动终端先断开与原基站的联系,然后再和目标基站建立联系的一种切换方法。
根据各个通信系统的不同,采用的切换方式也有差别。CDMA2000 1x(第一代码分多址2000,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技术之一,由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项目组织2负责制订标准)系统前向链路采用码分复用的方式,其采用的切换技术为传统软切换技术。与CDMA2000 1x系统前向链路采用码分复用方式相比,1xEV-DO(第一代仅支持分组数据业务演进)系统前向链路主要采用时分复用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1xEV-DO系统的资源利用率,1xEV-DO系统前向链路采用虚拟软切换技术代替了CDMA2000 1x系统中的传统软切换技术。
虚拟软切换技术的前向链路同时只存在一个数据通道,而传统软切换技术的前向链路同时可能存在多个数据通道,所以1xEV-DO系统采用前向虚拟软切换技术消除了CDMA2000 1x系统中的传统软切换技术产生的额外系统开销。
但是,虚拟软切换技术在减少传统软切换技术带来的系统开销的同时,增加了网络侧的处理负担。这是由于对于处于虚拟软切换状态的原小区和服务小区,网络侧均需要发送数据给它们,从而增加了切换小区的数据备份需求,也增加了发送重复和冗余数据的可能性。
在OFDMA(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多址接入)系统中,前向链路主要采用时分加频分复用方式。为了解决移动终端的移动性问题,提高前向链路的资源利用率,在OFDMA系统中大多采用了FCS(快速小区选择)技术。
具体来说,快速小区选择技术的原理是:在每个时隙(帧)内,移动终端对小区激活集内的所有小区进行信号质量测量,比如可以选择最常见的连续测量小区激活集内所有导频的信噪比的方式来进行小区的信号质量测量,以从中选择信道质量最好的小区作为服务小区。采用快速小区选择技术时,小区切换的具体过程为:移动终端首先通过上行信令告诉小区激活集中的小区其选中的服务小区的标识,然后小区激活集中的小区识别出该上行信令,则被选中的小区则成为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原服务小区则停止数据发送。在移动终端与小区的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移动终端只与小区激活集中的一个小区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的小区激活集是与当前移动终端建立连接的一组小区的集合,对当前移动终端而言,这些小区均具有较好的信道质量。小区激活集里的小区和移动终端的联系表现为每个小区都和移动终端建立了信令连接或者控制连接,即每个小区和移动终端之间可以交互控制信息。最终选择的小区,叫做服务小区或服务小区组,它们和移动终端的联系表现为每个小区和移动终端之间同时建立了控制连接和业务连接,即每个小区和移动终端之间不仅可以交互控制信息,更可以交互业务数据。控制信息一般是指状态信息、信道质量、请求信息和应答信息等,业务数据则包含网络发送给移动终端的下行业务数据和移动终端发送给网络的上行业务数据。
可见,快速小区选择技术是移动终端快速地选择小区激活集中信道质量最好的小区为其提供数据传送,快速小区选择技术与软切换技术的不同在于,尽管这些小区都属于同一个小区激活集,但在任意时刻,有且只有一个基站能与AT(移动终端)进行通信联系,这就潜在地减少了干扰,提高了系统容量。
但是,快速小区选择技术在任一时刻只能选择一个信道质量最好的小区和移动终端进行下行和上行的数据传送,虽然有效节省了系统开销,但是对于处于小区边缘有多个激活集小区信道质量相近情况下的移动终端,不能够提供最好的数据传输效果,获得最大的增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43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