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强化生物治理工业废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9429.8 | 申请日: | 2006-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8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胥峥;林逢凯;刘亚;马兴发;张金弟;宋运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刁文魁;翟羽 |
地址: | 201108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复合 生物 促进剂 强化 治理 工业废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采用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强化生物治理工业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流入城市河道和周边水系,造成水环境的恶化,据统计,中国目前有90%以上的城市河道受到不同层度的污染。因此,合理治理工业废水,是治理水环境,改善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与本发明比较接近的相关技术是投加工程菌种或纯菌种进行的强化生物治理技术。所谓投加工程菌种强化生物治理技术,是在工业废水治理的生物处理单元中投加对废水中的污染物有较强处理效率的工程菌种,利用工程菌种对难以降解的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提升工业废水治理系统的处理能力。现阶段,采用工程菌种强化去除特种污染物、难以降解的污染物以及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是强化生物治理技术的主攻方向,其涉及的菌种很多,需要采集或富集、培养和增殖菌种。由于许多工程菌种的增殖速度较慢,难以在处理单元中保持长期的菌种优势;其次,由于工程菌种的培养环境与工业废水有极大的差别,工程菌种对工业废水的生存环境、对工业废水中原有的微生物种群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成活率大打折扣;再次,由于工业废水的水质成分复杂,会导致投加的工程菌种失去活性、损耗加剧,使固定载体部分失效。这样,使得通过投加工程菌种对工业废水进行生物强化治理的效果还不理想,需要定期补充或者不断投加工程菌种,或者运用固定化技术,将菌种固定在载体里投加到生物处理单元中。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工程菌种的培养和繁衍,它不仅增加了工业废水强化生物治理的操作难度,也增加了治理成本。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对工程菌种在生物安全性方面的问题难以预料和评估,因此,也使它目前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不含任何菌种、投加后可激活生物单元中土著微生物、强化其去污能力、而且操作简便、投资较小的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强化生物治理工业废水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在工业废水治理的生物处理单元投加复合酶生物促进剂,激活或强化土著微生物对工业废水的处理能力来实现的。
本发明采用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在工业废水治理的生物处理单元对土著微生物进行激活和修复。该复合酶生物促进剂的主要组分为多种生物酶、表面活性剂、营养物质和金属离子等物质,不含菌种,因此,它不会影响环境的安全性。其对工业废水治理的原理是:通过促进和激活工业废水治理的生物处理单元中的土著微生物,使其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乳化、降解或分解,消除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和降解有机污染物。
复合酶生物促进剂的投加在工业废水治理的生物处理单元进行,直接投加在进水管路中,复合酶生物促进剂的投加量为0.5~30毫克/升(mg/L)废水,利用水力自然混合。
在工业废水治理的好氧(曝气)单元投加复合酶生物促进剂时,应保持单元内的溶解氧不低于2.5毫克/升(mg/L),污泥浓度保持在3~8克/升(g/L)。污泥龄可以是原运行污泥龄的1~5倍。
在工业废水治理的厌氧单元也可以投加复合酶生物促进剂进行治理。
本发明采用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强化生物治理工业废水的方法能适用于不同的处理系统,包括一般活性污泥法处理单元、A/O生物处理系统、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生物处理单元以及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处理单元。
本发明采用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强化生物治理工业废水的方法的优点是:排除了由于引入工程菌种,特别是基因工程菌种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复合酶生物促进剂激活单元中土著微生物的效果好,去污能力强,而且投加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降低了工业废水治理的运行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在A/O处理系统处理印染废水时投加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强化生物治理的方法
在A/O处理系统处理印染废水的生物处理单元,直接将复合酶生物促进剂投加在进水管路中,复合酶生物促进剂的投加剂量为0.5~30毫克/升(mg/L)废水,利用水力自然混合。
A/O处理系统处理印染废水时进水的化学耗氧量(CODCr)为1000~1500毫克/升(mg/L),色度为300~450倍,SS为300~450毫克/升(mg/L),污泥浓度为3~6克/升(g/L),水在厌氧单元的滞留时间为16小时,在好氧单元的滞留时间为22小时,污泥龄为30~60天,好氧单元内溶解氧(DO)不小于2.5毫克/升(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未经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94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