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24301.0 | 申请日: | 200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2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吴明娒;杨贤锋;李秀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23/053 | 分类号: | C01G23/053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51027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氧化 胶体 颗粒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二氧化钛俗称钛白,是一种白色无机颜料,具有无毒、最佳不透明性、最佳白度和光亮度,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油墨印刷、化纤、橡胶、陶瓷、化妆品及医药等工业。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很强的吸收紫外线能力、奇特的颜色效应、较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优良的光学、电学及力学等方面的特性,在催化剂载体、紫外线吸收剂、高效光敏催化剂、防晒护肤化状品、塑料薄膜制品、水处理、精细陶瓷、生态陶瓷及气敏传感器元件等领域具有广泛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目前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方法较多,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水解法、沉淀法、气相沉积法等。气相法可制得晶型结构好、纯度高、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二氧化钛,且重复性好;但气相法一般需要高温反应,这也就决定了它对设备要求较高,投资较大,操作条件较苛刻。液相法反应条件较易实现,因此现在多采用液相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但除了水热法之外,一般液相法均为先制备二氧化钛的前驱体,再将前驱体煅烧制备二氧化钛粉体,即反应需要经过高温煅烧,这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而且所得产品易团聚,且粒径分布不均匀。水热反应是在非受限条件下进行,与其它湿化学方法相比具有环境友好,低温、不需煅烧可直接在溶液中得到产物,且产物纯度高,分散性好,无团聚,等优点。但当前水热反应主要是用于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粉体,而利用水热反应合成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的方法尚未见报道。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由于其颗粒尺寸较小,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团聚现象,从而使纳米二氧化钛不能充分发挥纳米材料作用。一般在使用过程中都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然而这样在工业中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的合成方法,所得二氧化钛为锐钛矿型,其颗粒尺寸小于10nm,其颗粒尺寸可通过反应条件来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的合成方法:将钛酸四丁酯缓慢滴入1,2-丙二醇或1,4-丁二醇中,钛酸四丁酯在混合后的溶液中的摩尔浓度为0.5~1.0mol/L,搅拌至混合均匀,在温度为180~220℃条件下水热反应4.0~48h,即可得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
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水热反应是在带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高压釜中进行。
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优选200~220℃。
所述钛酸四丁酯在混合后的溶液中的摩尔浓度优选为0.6~0.9mol/L。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与其它湿化学方法相比具有环境友好、低温、不需煅烧可在溶液中直接得到产物等优点。
(2)本发明所得二氧化钛胶体颗粒为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胶体颗粒,颗粒尺寸小于10nm,尺寸均匀,分散性好,使用时无需进一步表面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验例1~6所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的XRD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的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示的范围。
实施例1
将钛酸四丁酯缓慢滴入1,2-丙二醇中,搅拌至混合均匀,钛酸四丁酯在混合溶液中的摩尔浓度为0.5mol/L,然后转入带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高压釜中,恒温箱内220℃下反应4h,制得二氧化钛胶体颗粒。如图1中曲线1所示,所有衍射峰都能与底部的锐钛矿型的标准峰相对应,由此可知所得二氧化钛胶体颗粒为纯的锐钛矿型结构,由展宽的半高宽,用谢乐公式可以估算晶粒尺寸约为4nm。
实施例2
将钛酸四丁酯缓慢滴入1,4-丁二醇中,钛酸四丁酯在混合溶液中的摩尔浓度及操作与实施1相同,制得二氧化钛胶体颗粒。如图1中曲线2所示,所有衍射峰都能与底部的锐钛矿型的标准峰相对应,由此可知所得二氧化钛胶体颗粒为纯的锐钛矿型结构,由展宽的半高宽,用谢乐公式可以估算晶粒尺寸约为6nm。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243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织品缺陷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线传输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