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碰撞主动刹车断油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25241.4 | 申请日: | 200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0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叶倍灵;韩肃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倍灵 |
主分类号: | B60W10/04 | 分类号: | B60W10/04;B60W10/18;B60W30/08;B60K28/14;B60T7/22 |
代理公司: | 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秀英 |
地址: | 442002湖北省十堰市车城***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碰撞 主动 刹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保险杠是吸收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安全装置。20年前,轿车前后保险杠是以金属材料为主,用厚度为3毫米以上的钢板冲压成U形槽钢,表面处理镀铬,与车架纵梁铆接或焊接在一起,与车身有一段较大的间隙,好像是一件附加上去的部件。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保险杠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装置也走向了革新的道路上。今天的轿车前后保险杠除了保持原有的保护功能外,还要追求与车体造型的和谐与统一,追求本身的轻量化。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目前轿车的前后保险杠采用了塑料,人们称为塑料保险杠。
塑料保险杠是由外板、缓冲材料和横梁三部分组成。其中外板和缓冲材料用塑料制成,横梁用厚度为1.5毫米左右的冷轧薄板冲压而成U形槽;外板和缓冲材料附着在横梁上,横梁与车架纵梁螺丝连接,可以随时拆卸下来。这种塑料保险杠使用的塑料,大体上使用聚酯系和聚丙烯系两种材料,采用注射成型法制成。例如标致405轿车的保险杠,采用了聚酯系材料并用反应注射模成型法做成。而大众的奥迪100、高尔夫、上海的桑塔纳、天津的夏利等型号轿车的保险杠,采用了聚丙烯系材料用注射成型法制成。国外还有一种称为聚碳酯系的塑料,渗进合金成分,采用合金注射成型的方法,加工出来的保险杠不但具有高强度的刚性,还具有可以焊接的优点,而且涂装性能好,在轿车上的用量越来越多。
塑料保险杠具有强度、刚性和装饰性,从安全上看,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前后车体;从外观上看,可以很自然的与车体结合在一块,浑然成一体,具有很好的装饰性,成为装饰轿车外型的重要部件。
统计过去数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者意识上的疏忽和原则上的错误人为造成的;再加上车辆本身安全性能不高,从而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的危害。
2002年,河北保定一位女士驾驶一辆奥迪A6轿车行至一居民区时,由于前方突然窜出一个小孩,该女士由于惊慌,错将油门当成刹车踩,导致奥迪轿车一路横冲直撞,当场将五人撞死,十多人受伤,车辆损毁严重。
2003年,在北京四环路上,一个捷达轿车司机发现前方突然出现行人,但是由于车速过快,加之人的反应滞后和行动滞后,且碰撞过程中由于车辆剧烈震动,将驾驶者抛离驾驶座位(相当于车辆没有采取任何制动行为),直接导致了一场重大交通事故,车毁人亡。
从上面的案例事件中可以看出,人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人的主动任务是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前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意识和反映受生理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事故发生瞬间做出灵活迅速准确到位的操作,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高车辆自身的安全性能,主动地保护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汽车保险杠只能保护汽车减轻撞击,保护对象为车内人员,对于车外周围人员则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在司机惊惶失措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一种技术将汽车横冲直闯、连续撞人的情况减到最少,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在不大量增加汽车成本、不额外增加汽车构件改变汽车车型外观的情况下,尽量利用汽车上原部件加以改造利用,为了解决汽车在第一次撞击车前人或物后立刻制动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碰撞主动刹车断油系统,包括汽车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与触碰开关连接,触碰开关与或门逻辑电路输入端连接,或门逻辑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油门控制系统和制动系统连接。根据需要可以在所述汽车保险杠、触碰开关、或门逻辑电路串接电路的回路中还串接有工作指示灯。本发明所指的汽车保险杠既指前保险杠也可指后保险杠。
本发明系统工作原理:当车辆发生前部碰撞时,安装在车前部的触碰开关将被结合。系统采用“或门逻辑电路”控制,当车辆的前部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碰撞时,将有一个或多个触碰开关被结合;这时本系统开始工作,工作指示灯点亮,油门控制系统开始工作,油门无效,车速降低;同时制动系统也参与工作,车辆自动刹车,车速迅速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倍灵,未经叶倍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252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楼房逃生装置
- 下一篇:附着于电子封装外壳的压电传感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