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铌颗粒增强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34296.1 | 申请日: | 200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6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峰;潘大刚;王爱民;李宏;胡壮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45/00 | 分类号: | C22C45/00;B22D17/00;C22C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 增强 非晶态合金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镁合金制备技术,具体为一种塑性Nb颗粒增强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非晶态金属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原子排布结构,即长程无序而短程有序,使其具有了优异的使用性能,例如:高强度,高弹性极限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等等。而镁基非晶态合金由于其高比强度、易于回收利用等独特的优势成为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工程材料。另外,中国具有丰富的镁资源,更使得开发和研究镁基非晶态金属材料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非晶态合金的变形是一种高度局域化的变形。主要的变形量集中在有限的几条剪切带内。虽然剪切带内的相对变形量可以很大,但非晶态合金整体的塑性变形量却非常有限。总体来说,非晶态合金是一种脆性材料。而镁基非晶态合金则是最脆的几种非晶态合金之一,其断裂方式可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脆性断裂。这种本征脆性极大地限制了镁基非晶态合金的实际应用。
为了改善非晶态合金的塑韧性能,人们发展了各种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各种含有内生析出相或外加颗粒和纤维的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塑性。目前,增强镁基非晶态合金的主要方法是内生析出韧性相或通过添加高硬度的陶瓷颗粒来阻碍剪切带的扩展以提高其塑性。但是,由于内生析出相的尺寸有限,或者是陶瓷颗粒的本征脆性,这些方法对剪切带的阻碍作用非常有限。通过这些方法制备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的室温压缩塑性变形量仅有1%~3%。为了能够使镁基非晶态合金成为一种实用的工程材料,迫切要求寻找更加有效的强化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性Nb颗粒增强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镁基非晶态合金脆性大、易出现脆性断裂等问题,最终获得高强度、高塑性变形能力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塑性铌颗粒增强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成分为Mg65Cu20Ag5Gd10(at.%)与Nb颗粒复合,Nb颗粒的体积百分数Vf为4%~8%,Nb颗粒的粒度为20~50μ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塑性Nb颗粒增强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Cu,Ag和Gd(重量纯度>99.9%)三种元素按成分配比称量混合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中电弧熔炼制成中间合金;
(2)再将中间合金与Mg混合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中感应熔炼制成Mg65Cu20Ag5Gd10(at.%)合金;
(3)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将不同体积百分数的Nb颗粒与Mg65Cu20Ag5Gd10合金液混合,并电磁搅拌以得到混合均匀的复合材料;
(4)将复合材料合金锭在惰性气体气氛中感应熔化,并喷铸到铜模中获得铌颗粒增强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
本发明中所制备的镁基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经X射线衍射(XRD)和差热分析(DSC)证实,所获得的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样品具有典型的非晶态合金的特征。Nb颗粒的加入既没有损害非晶态合金基体的形成能力,也没有改变其热力学行为。经过对直径为2mm的复合材料样品进行应变速率为2×10-4s-1的室温压缩试验,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压缩断裂后的试样进行观察。
性能指标为:
屈服强度:σy=901±30MPa(Vf=8%);
塑性变形量:εplastic=12.1±3%(Vf=8%)。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的镁基非晶态合金为Mg65Cu20Ag5Gd10(at.%),Nb颗粒的体积百分数为4%~8%。Nb颗粒的加入不改变非晶态合金基体的形成能力,保留了其高比强度的优点。镁基非晶态合金和一定含量的Nb颗粒二者配合使用后,与典型非晶态合金相比,Nb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
2、本发明采用了电弧熔炼制备中间合金、感应熔炼制备镁基非晶态合金、Nb颗粒与镁基非晶态合金液电磁搅拌混合、感应熔化喷铸到铜模中等步骤组合,即可获得非晶态合金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42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向膜直接喷射催化剂所制备的膜电极组件
- 下一篇:机动载具安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