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装置以及空气隙偏心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36132.2 | 申请日: | 2006-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3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国分忍;岩崎俊明;白畑智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5/16 | 分类号: | H02K15/16;G01B21/00;G01B21/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空气 偏心 测量 装置 以及 测量方法 | ||
1.一种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旋转装置、变形装置、测量装置以及计算装置,
该旋转装置,将电压施加在电动机上、使转子转动,在该电动机中,将所述转子借助空气隙设置在保持于筒状框体内的定子内;
该变形装置,使所述框体外周部的局部向所述框体的半径方向弹性变形、使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位置关系变化;
该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周侧面,测量通过所述变形装置使所述框体外周部弹性变形前后的所述转子的振动大小;
该计算装置根据由该测量装置测量的所述转子的振动大小来计算所述空气隙的偏心量以及偏心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周侧面、相差90度角的两个方向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是具有主线圈和辅助线圈的单相感应电动机,所述测量装置分别设置在与所述主线圈、辅助线圈的线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装置是机械地按压所述框体外周部的按压机构。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装置是与所述框体外周部分离设置的加热装置。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定子的旋转角度相对于所述变形装置和测量装置相对变化的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在所述定子的不同的旋转角度、对所述框体外周部发生弹性变形前后的所述转子的振动大小进行多次测量。
7.一种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将电压施加在电动机上,使转子转动,在该电动机中,
将所述转子借助空气隙设置在保持于筒状框体内的定子内;
第二工序,由从所述框体的外周侧面测量振动的测量装置来测量振动大小;
第三工序,由使所述框体外周部在所述框体的半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变形装置,使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位置关系变化;
第四工序,在所述第三工序后,从所述框体的外周侧面由所述测量装置再次测量振动大小;
第五工序,根据在所述第二和第四工序中测量的振动大小,计算所述空气隙的偏心量以及偏心方向。
8.一种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将电压施加在电动机上,使转子转动,在该电动机中,将所述转子借助空气隙设置在保持于筒状框体内的定子内;
第二工序,由从所述框体的外周侧面测量振动的测量装置来测量振动大小;
第三工序,由使所述框体外周部在所述框体的半径方向弹性变形的变形装置,使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位置关系变化;
第四工序,在所述第三工序后,从所述框体的外周侧面由所述测量装置再次测量振动大小;
第五工序,使所述定子的旋转角度相对于所述变形装置和测量装置变化;
第六工序,多次进行所述第二至第五工序,根据这些工序测量的振动大小,计算在所述定子的各旋转角度上的所述空气隙的偏心量以及偏心方向;
第七工序,计算所述定子的各角度位置上的所述空气隙的偏心量以及偏心方向的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装置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外周侧面、相差90度角的两个方向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是具有主线圈和辅助线圈的单相感应电动机,所述测量装置分别设置在与所述主线圈、辅助线圈的线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11.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装置是机械地按压所述框体外周部的按压机构。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机的空气隙偏心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装置是与所述框体外周部分离设置的加热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613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