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动头枕的锁紧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36664.6 | 申请日: | 200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1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高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B60N2/427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韩国首***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 结构 | ||
本申请要求于2006年8月10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递交的、申请号为10-2006-0075706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这里将其全部内容引入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活动头枕的锁紧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具有能够在对其进行操作后保持其位置的锁紧装置的活动头枕的锁紧结构。
背景技术
近来,活动头枕用于保护乘客。该活动头枕根据车辆的撞击自动地升起从而支承乘客的头部,由此保护乘客的头部和颈部。
通常,如果检测到车辆发生了事故,那么活动头枕将自动地进行操作。
图1A和图1B示出了传统的旋转铰接式活动头枕的操作状态。
在传统的旋转铰接式活动头枕中,在活动头枕10操作后,活动头枕的操作状态不能够连续保持,并且通过将该活动头枕升起的铰链弹簧的回复力将所述活动头枕复位。因此,传统的活动头枕不能连续地支承乘客的头部,从而存在伤害防止效率发生恶化的问题。
图2A和图2B示出了传统的致动器式活动头枕的操作状态。
在致动器式活动头枕在情况下,在活动头枕20操作期间,活动头枕20的位置通过致动器30固定,从而活动头枕20能够连续地支承乘客的头部。
然而,为了将致动器式活动头枕的锁紧装置应用到旋转铰接式活动头枕上,必需要进行各种设计的改变,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并且旋转铰接式活动头枕不能分离,以至破坏了方便性。
此外,在目前的EURO-NPCA测试中,产生了对车辆提供活动头枕的动机,因此急需开发活动头枕的锁紧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具有锁紧装置的活动头枕的锁紧结构,所述锁紧装置用于将活动头枕保持在操作位置,从而连续地在事故期间支承乘客的头部,由此减小对乘客带来的伤害。
另外,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具有锁紧装置的活动头枕的锁紧结构,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能够简单地安装,由此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头枕的锁紧结构,它包括:设置于座椅后框架的内前表面处的活动头枕框架,并且活动头枕框架包括在其前表面处形成有通孔并支承活动头枕的支架,以及安装在支架下方并且从后部支承乘客的上部身体部分的悬架,该活动头枕可操作以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支承乘客头部;安装在座架后框架的内部前表面处并且具有用于容纳并支承支架的容纳孔的框架支承件;以及锁紧装置,该锁紧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内的固定铰链,呈三角形并且可旋转地连接到固定铰链上的锁紧盘,和连接到固定铰链上弹性地支承锁紧盘的弹性件,其通过在活动头枕操作期间穿过通孔通过回复力挤压锁紧盘一侧。
用于支承锁紧盘使其在活动头枕的操作状态下保持被钩住的套筒,可安装在容纳孔的内部和支架外周表面之间。
弹性件可为弹簧。
与弹性件的端部接触从而在活动头枕操作期间被弹性件的回复力推压由此将锁紧盘挤压到通孔外部的推压凸起可形成在锁紧盘的侧表面处。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示出了传统的旋转铰接式活动头枕的操作状态。
图2A和图2B示出了传统的致动器式活动头枕的操作状态。
图3A为采用了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锁紧结构的活动头枕处于操作之前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3B为图3A的操作之前状态下的锁紧装置的透视图。
图4A为采用了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活动头枕处于操作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4B为图4A的锁紧装置的操作状态的透视图。
图5A为在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锁紧装置处于操作之前状态下的横截面图。
图5B为图5A的锁紧装置的操作状态的横截面图。
<附图中表示主要元件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座椅后框架 200:活动头枕框架
210:支架 212:通孔
300:框架支承件 310:容纳孔
320:套筒 400:锁紧装置
410:固定铰链 420:锁紧盘
422:推压凸起 43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3A为采用了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锁紧结构的活动头枕处于操作之前状态下的透视图,并且图3B为图3A的操作之前状态下的锁紧装置的透视图。图4A为采用了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活动头枕处于操作状态下的透视图,并且图4B为图4A的锁紧装置的操作状态的透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66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野菊花泡腾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盖体开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