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栀子苷的优化提取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37745.8 | 申请日: | 2006-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2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王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7/04 | 分类号: | C07H17/04;C07H1/08;A61K36/7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栀子 优化 提取 新方法 | ||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栀子苷的提取和精制方法。
二技术背景
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临床上常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热淋、血淋,以及外用治疗扭挫伤痛等。栀子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包括藏红花素类、栀子苷类和多元酚类等,栀子苷是一种环烯醚萜葡萄糖苷,易溶于水,具有消炎利胆的作用。我国栀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遍及十几个省市。成熟的栀子果实中栀子苷的含量可达5%左右,栀子苷有多种用途,除具有药用价值外,经不同条件的发酵,还可以制成天然食用色素栀子蓝和栀子红。国际国内市场上对栀子苷的需求日趋增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目前对栀子苷分离纯化的报道较少,主要有硅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氧化铝柱层析、薄层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国内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大孔树脂吸附法,关于该方法的文献专利报道较多,其工艺为把栀子果粉碎后先用乙醇水溶液将其有效成分栀子黄和栀子苷提取出来,浓缩后不经任何前处理,粗提液直接上柱吸附,后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水洗脱,收集流出液使栀子苷得到纯化。由于此方法中粗提液含大量的栀子黄色素及其他杂质,增加了上柱液的体积和大孔吸附树脂的用量,并给树脂的回用造成了困难。
本工艺是从黄栀子的提取液中分离栀子苷之前先将另一种主要成分黄色素分离,从而极大的简化了栀子苷的分离和纯化过程。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纯度,黄色素不再作为杂质除去,使黄色素和栀子苷得到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目前还未见有先经过初步富集再上柱纯化而获得高纯度栀子苷的报道。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一种过程简单的方法提取高纯度栀子苷的。栀子苷粗提液中含有大量的栀子黄色素及糖类、酚类等杂质,利用两相溶剂萃取法将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苷进行初步分离,可以有效的降低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的难易程度。在该方法中,不需脱色处理,可获得纯度在80%以上的栀子苷。该方法过程简单,生产周期短。
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如下:
1、提取过程:称取栀子干果粉末若干装入容器内,加入5-10倍的50-90%水有机混合溶剂加热回流提取2-3次,合并滤液。
2、初步富集过程: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萃取2次,分液。水相是以栀子苷为主的富集液,有机相中主要含有栀子黄。图1是栀子苷粗提液与初步富集液的紫外-吸收曲线对照图,粗提液是指步骤1中未经有机溶剂萃取的提取液。
由图1可以看到,粗提液的紫外-吸收曲线a有三个较明显的吸收峰,分别是238nm处的栀子苷吸收,325nm处酚类吸收,440nm处栀子黄色素的吸收;经过初级分离后水相富集液的紫外-吸收曲线b仅有一个较明显的吸收峰,即238nm处栀子苷的吸收,可见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已将影响栀子苷提取的栀子黄从提取液中有效分离。
3、纯化过程:将步骤2中得到的水相富集液减压浓缩至原溶液的10-50%;上大孔吸附树脂吸附20-100min;
先用大量蒸馏水冲洗树脂,除去糖类等物质,蒸馏水的洗脱体积通常不少于5倍树脂量,弃去流出液,再用20-80%的乙醇水溶液对树脂进行洗脱,收集流出液并减压浓缩蒸干,真空干燥后得到栀子苷粉末,栀子苷含量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分析。图2是洗脱液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图中曲线a代表用80%乙醇水洗脱栀子苷的紫外-吸收效果曲线、曲线b代表用50%乙醇水洗脱栀子苷的紫外-吸收效果曲线、曲线c代表用20%乙醇水洗脱栀子苷的紫外-吸收效果曲线、曲线d代表用蒸馏水洗脱栀子苷的紫外-吸收效果曲线。用蒸馏水洗脱得到的洗脱液栀子苷含量很低,且糖类物质含量较高不利于干燥;50%和80%乙醇水洗脱得到的洗脱液虽然栀子苷含量较高,但也存在栀子黄色素和酚类物质的吸收;用20%乙醇水洗脱,杂质峰325nm、440nm都很低,在238nm处的吸收显著,可见20%乙醇水对栀子苷的洗脱选择性最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栀子苷粗提液与初步富集液的紫外-吸收曲线对比图
图2为本发明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对栀子苷洗脱效果对比图
五发明实施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77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LPL检测高脂血症易感性的试剂盒
- 下一篇:一种污水回收再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