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节车辆座椅靠背角度用无端锁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37865.8 | 申请日: | 2006-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金泰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泰万 |
主分类号: | B60N2/235 | 分类号: | B60N2/235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韩国釜山***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 车辆 座椅 靠背 角度 无端 锁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用于调节车辆座椅靠背角度用无端锁定装置,具体说来,它具有构造简单的特点,是能实现牢固无端锁定的汽车座椅靠背角度调节用无端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为了能使驾驶员更舒适地驾驶,车辆中座椅的靠背上都安装了可以任意调节角度的装置。
原来的角度调节装置是在座板和背板交接处设置的轴上装入盘簧,并在轴上安装齿轮,齿轮与制动杠杆相连,从而达到调节角度的目的。这样的角度调节装置有不能达到使用者期望的精确角度的缺点。
为此,本发明人制造出了车辆用调节座椅靠背角度的无端锁定装置(专利第153851号),并申请了专利。是由回转装置和止动装置构成的椅背角度调节用无端锁定装置。在托架上靠背固定板附着的转筒上介入盘簧,将盘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托架和转筒上。在转筒内侧,外周沿石膏板上左右对称地安装石膏板支架并用装卸机粘连在托架上。上边两侧石膏板支架的下部拨弄盘簧,上部有一定角度的杠杆依靠轴销运动,也可以控制转筒的运动,可以任意的变换固定在靠背上的转筒的角度。这种构造解决了以前此类装置存在的问题。
但是以上的车辆用调节座椅靠背角度无端锁定装置存在着构造比较复杂,生产成本高,生产性低下等诸多问题。
另外,实用新案第224030号也进行了申报登记。该装置使用者可以实现任意地角度调节,解决了以上装置的问题。但是其构造复杂,安装时力向一方偏重,长时间使用固定衬垫的轴销会出现扭曲,使操作不顺畅,存在耐久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在本发明中一扫先前装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刻苦研究。在本发明中,与转筒内面相接的一对衬垫的制动轴销,与中心轴连接并能自由运动的凸轮板的凸轮孔相结合来完成动作。在锁定状态下,受力时衬垫会依靠固定设置在托架上的支撑轴销来获得支撑,并提供制动的安全性。衬垫用上下附材重叠构成,在上下附材上分别形成互为反方向的无衬凸起,与外力的传递方向无关,可以完全保证锁定状态。本发明正是以此为技术课题而完成的。
本发明所述的调节车辆座椅靠背角度用无端锁定装置,固定在车辆座椅的座板或座板架上的托架上设置中心轴,在中心轴上设置与固定在靠背上的固定板形成一体的转筒,与中心轴结合,在转筒内侧设置依靠与座板或靠背用复原弹簧连接的制动杠杆活动的一对垫衬。能使转筒锁定的靠背角度调节用无端锁定装置内。
与转筒内侧的中心轴相结合,通过托架上形成的制动孔,连接片与制动杠杆相结合,墙孔现象的凸轮孔上下对称地形成的凸轮板和插入凸轮孔的轴销形成一体。
包括与转筒内侧相接的一对衬垫,在两侧衬垫的左/右侧形成的挂孔上两端结合的弹簧。
在两侧衬垫的左/右侧形成的咬孔和为了能插入咬孔而在托架上设置的支撑轴销。
上面的衬垫重叠上/下附材,是用来固定的固定手段。在与转筒内面相接的上下附材的外周上形成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无衬凸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期望的实例的展示分解图
图2是发明的断面图
图3是适用于本发明的衬垫特写图
图4是本发明衬垫工作状态图的转筒锁定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衬垫工作状态图的转筒未锁定状态图
图6是本发明使用在车辆座椅上的状态图
图中:
1:角度调节用无端锁定装置 2:托架 2a:制动孔
3:中心轴 4:转筒 5:固定板
6:凸轮板 6a:凸轮孔 6b:连接片
7:制动杠杆 8:复原弹簧 9:支撑轴销
10:衬垫 10a.10b:上下附材10c:固定手段
10d:无衬凸起 11:轴销 12:挂孔
13:咬孔 14:弹簧
20:座椅 21:座板 22: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期望的实例的展示分解图,图2是发明的断面图,图3是适用于本发明的衬垫特写图,图4a是本发明衬垫工作状态图的转筒锁定状态图,图4b是本发明衬垫工作状态图的转筒未锁定状态图,图5是本发明使用在车辆座椅上的状态图,以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构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泰万,未经金泰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78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