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可塑性材料制成的螺旋形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38255.X | 申请日: | 2006-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9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广木丰久;铃木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都须贺;株式会社芽区茂留度 |
主分类号: | F16F1/36 | 分类号: | F16F1/36;B29C45/37;B29C45/33;B29C45/36;B29C45/26;B29L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凤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塑性 材料 制成 螺旋形 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射出成形的可塑性材料的截面为至少具有一个角部的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或三角形,或在一部分上形成有弧形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在该螺旋形部件中央空间部设置有附加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至少在该螺旋形部件的一端一体形成有具有弹性以外功能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沿该螺旋形部件本体的长度方向,变更螺距、外径、内径、厚度、截面形状中的至少一项,并使其一体成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至少在该螺旋形部件本体的一侧端面上一体设置有吊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卷簧本体的截面的上面和底面几乎平行,在完全压缩状态下,与卷簧的底面邻接的卷簧与所述上面接触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在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卷簧的包含角部的顶面部分形成有型材的分割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在卷簧的中间部分具有将相邻卷簧连接为一体的连接条(R),从而具有不起弹簧作用的部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各个卷簧一体具有沿轴芯方向的呈凸起状的隔板,从而能够保持各个卷簧之间的间隔。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其特征是,上述可塑性材料为热塑性合成树脂。
11.一种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分割成多个的型材的接合面上形成有凹部,并在凹部内以密接状态收容有芯子,在上述型材侧形成有作为芯子周围的螺旋形部件成形用空腔的模具装置中,填充射出成形的熔融状态可塑性材料,当该可塑性材料达到一定温度后,对上述型材进行分离,与芯子一起取出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
12.一种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具有第1型材(2)、连接于该第1型材(2)的第2型材(3)、配置在这些型材(2、3)的接合面的芯子(8)、以及在上述第1型材(2)和第2型材(3)上一起形成的作为芯子(8)周围的螺旋状空腔(6)的模具装置(1),在上述第1型材(2)上配置有与第1型材(2)的接合面平行移动的滑动芯(2c)、(2d),并在上述第2型材(3)上配置有与第2型材(3)的接合面平行移动的滑动芯(3c、3d),上述螺旋状空腔(6)由成形一定长度螺旋的型材侧的空腔和滑动芯侧的空腔组合而成,整个工序由向模具装置(1)的空腔(6)内填充可塑性材料,从而成形卷簧(S)的工序、将上述滑动芯(2c、2d、3c、3d)相对第1型材(2)和第2型材(3)后退的工序、将第1型材(2)和第2型材(3)中的一个或两个沿与上述滑动芯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卷簧(S)从第1型材(2)和第2型材(3)上分离的工序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上述滑动芯(2c、2d、3c、3d)沿螺旋状空腔(6)以大约90度的间隔配置。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上述芯子(8)在形成卷簧(S)内面的同时,在该卷簧(S)内部形成的空间部一体形成有各种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上述卷簧(S)的内部形成的空间部一体形成有圆筒体。
16.一种可塑性材料制螺旋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向由芯子(8A)和与芯子(8A)周围连接或分离的4个以上的模具片组成,在该模具片内面形成有成形卷簧(S)所需的螺旋状空腔,在该空腔的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或圆杵形等具有倾斜面或圆弧面的模具装置(20)中,由射出成形机注入热塑性合成树脂完成成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都须贺;株式会社芽区茂留度,未经株式会社都须贺;株式会社芽区茂留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825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风扇及其叶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