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溴代双氢青蒿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44186.3 | 申请日: | 200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4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石雁羽;程志鹏;梁隆;祝华军;李明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雁羽 |
主分类号: | C07D493/18 | 分类号: | C07D493/18;A61K31/35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筑华 |
地址: | 610500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溴代双氢 青蒿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领域,具体的说,涉及溴代双氢青蒿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癌症每年发病约1000万人,死亡约700万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复杂系统疾病,手术和放疗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化学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方面,有相当的效果,但有严重的局限:一、毒副作用太大,许多癌症患者并非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二、耐药性高。药物使用几年后,效力明显下降,为达到原先效果,临床不得不加大药量,从而产生更强的毒副作用,科学家也不得不研发一个又一个新药。从天然动、植物中寻找毒性低、疗效高的抗癌活性成分就成为近年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有代表性药物,如紫杉醇、喜树碱、金钱松、沙尔威辛等。不过,目前的天然药物提取物缺点也很明显:第一是作用靶点单一;第二是耐药性问题依然存在,第三是毒副作用依然很强。
一个突破性的工作是:美国华盛顿大学赖享利教授及其助理在离体实验中证实,从中草药艾蒿中提炼的青蒿素具有神奇的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它不但有效,而且选择性非常强。对癌细胞有很高的毒性,但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很小。”(US 55578637)
青蒿素为我国特有的黄青蒿提取物,在我国作为药用已有3000年历史,作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也有32年的历史。青蒿素能控制疟疾的机理在于,它能与疟原虫体内的高浓度的铁相互作用。当青蒿素与铁相遇,随之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带电原子,化学家称为“自由基团”。自由基团将攻击细胞膜,使之相互分离并杀死单个疟原虫细胞。
7年前,美国的赖教授开始设想同样的机理一定也能作用于癌症:癌症细胞分裂时需要大量铁质才能复制DNA,因此癌细胞的铁质含量比正常细胞高出许多。经研究发现,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含铁高5-15倍,高的达50倍,最高的白血病癌细胞居然达1000倍。赖教授称:“它不但有效,而且选择性非常强。对癌细胞有很高的毒性,但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很小。”它有可能成为无毒的高效抗癌药。
这种推测在临床实验中得到了广泛支持:将若干组乳腺癌细胞和正常乳腺细胞与转铁蛋白接触,8小时以后,只剩下25%癌细胞。16小时过去以后,几乎所有癌细胞都死亡了,而正常细胞不受影响。例如一只患有严重骨癌的狗已经不能行走,在接受青蒿素辅之以铁的治疗下,5天就完全恢复。
青蒿素作为抗癌药物有以下几大优点:疗效较好,广谱抗癌,治愈时间短;专一性强、无毒副作用;不放疗、不化疗、治疗无痛苦;费用低,还可用作预防用药。但其药效还是不如现在市场上用量较大的阿霉素等化学药物强,限制了临床上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癌效果好、毒性低的青蒿素的衍生物。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溴代双氢青蒿素,其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溴代双氢青蒿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双氢青蒿素加入溴化反应的保护溶剂中溶解,于0~40℃下加入溴素或溴化物,搅拌10~200分钟后,过滤,加入除溴溶液洗涤,收集有机层,有机层脱水后减压浓缩,正已烷重结晶,即得,其中0.1mol双氢青蒿素加入500~1000ml保护溶剂和10~150ml除溴溶液,0.1mol双氢青蒿素加入溴素或溴化物0.1~1mol。
所述保护溶剂优选为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硝基甲烷、二甲基甲酰胺、乙酸或乙腈。
所述除溴溶液优选为硫代硫酸钠水溶液、碳酸氢钠水溶液、碳酸钠水溶液、氯化钠水溶液或水。
溴化反应时优选加入二氧化锰、硅铝酸盐或卤化亚铜;或钨灯直接照射,以起到催化的作用。
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所述溴代双氢青蒿素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溴代双氢青蒿素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2溴代双氢青蒿素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3溴代双氢青蒿素的红外谱图。
图4溴代双氢青蒿素的质谱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雁羽,未经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雁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41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