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纳米管-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44975.7 | 申请日: | 200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彭新明;张祖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新明;张祖培 |
主分类号: | C22C29/00 | 分类号: | C22C29/00;B22F3/12;E21B10/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9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金刚石 硬质合金 复合材料 及其 制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增强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其为高强度、高耐磨性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冲击式凿岩方法由于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采矿、地质、水电、交通、建材等部门,成为钻掘工程的主要破岩手段。但传统的硬质合金凿岩工具耐磨性较差,特别是在钻进坚硬岩石层时,效率较低,且钻孔容易产生“缩径”。调查显示,由于硬质合金柱齿的磨损而使钻头的报废比率高达40%,且岩石越硬,这一比率越高。人们尝试将金刚石的高耐磨性与硬质合金的高强度结合在一起,制成耐磨抗冲击的金刚石复合材料,以提高钻头、钎头(潜孔锤钻头)寿命及钻进效率。但金刚石的加入导致了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强度、韧性急剧降低,使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还难以在钻掘工程中得到实际应用,其中金刚石分布区域是复合材料的主要强度薄弱区、裂纹开始区,
依据纤维增强理论,采用碳纳米管增强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大幅度提高其强度、韧性,并提高硬度。碳纳米管增强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既有纤维增强理论常规的裂纹桥联、裂纹偏转、拔出效应等机理,亦有其特殊的一面。(1)从材料力学来看,金刚石是导致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强度、韧性低的主要原因,碳纳米管跨越金刚右薄弱区,即能起到增强作用。(2)从断裂力学来看,碳纳米管横跨金刚石所引起的裂纹尖端,能减弱尖端裂纹扩展,提高断裂韧性。(3)从空间结构上看,碳纳米管在空间内的搭接、交叉、联络、分散成类似立体网状;碳纳米管的管状结构、很大的长细比,利于与粘接剂结合,且碳纳米管的高强性能,使其在烧结体内成为一个高强部分。
发明内容
一种碳纳米管增强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通过热压或等离子电火花等烧结工艺制造而成,该材料为高强度、高耐磨性复合材料。利用纤维增强理论,加入适量碳纳米管,大幅度提高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提高幅度24.9%以上,并提高了硬度,提高幅度5.1%以上。该碳纳米管-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作为超硬部分用以制造各类矿山、油田钻头用硬质合金齿,及其它类型耐磨构件。常规的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齿,是以硬质合金作为柱体基体,以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作为超硬冠部,因二者之间的强度、韧性差异较大,常产生超硬冠部脱层、掉帽等现象。本发明材料应用于钻头齿的制造: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对齿的性能要求,然后通过对金刚石浓度与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金刚石与碳化钨粒度之比与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纤维增韧作用、超硬部分与柱体部分之间的含钴量差异及二部分之间的弧面(球冠面)界面设计等手段,使超硬部分与柱体基体之间的强度、韧性基本接近,克服了脱层、掉帽等难题。
具体实施方式
该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在制造含金刚石的各类硬质合金复合材料时,加入质量分数不超过0.6%的碳纳米管,采用热压(或等离子电火花)烧结工艺,生产出碳纳米管增强金刚石/硬质合金类复合材料。
配方:质量分数0.1%-0.5%碳纳米管,金刚石浓度≥30%,粘结剂3%-25%(采用热压烧结时,粘结剂为钴+镍+磷,钴∶镍∶磷=8∶3∶0.5;采用等离子电火花烧结时,粘结剂为钴),其余为碳化钨。
制造工艺(1)先将碳纳米管纯化、分散;(2)再将碳纳米管、金刚石、碳化钨粉料、钴粉、镍粉、磷等充分混和均匀(采用等离子电火花烧结时,将碳纳米管、金刚石、碳化钨粉料、钴粉等充分混和均匀);(3)然后将混和好的粉料装于模具内进行烧结,热压烧结工艺参数为:烧结温度1030-1060℃,烧结压力20-55MPa,保温保压时间3-5分钟。等离子电火花烧结工艺参数为:烧结温度≤1200℃,烧结压力≤55MPa,保温保压时间≥3分钟。
在制造各类矿山、油田钻头用硬质合金齿时,将碳纳米管增强金刚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作为超硬冠部,用于钻凿岩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新明;张祖培,未经彭新明;张祖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49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参鹿健肾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机械位置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