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柱螺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45137.1 | 申请日: | 2006-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2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潘弘崧;吴文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25/22 | 分类号: | F16H2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明霞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滚柱螺杆系统,特别是指回流组件与回流管相对制设的卡掣定位结构,应用在滚柱螺杆而能够提升整体回流顺畅度、达成缩小螺帽体积的目的。
背景技术
现今的滚柱螺杆于工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除了作为线性进给传动的高精密度效果之外,其它更有摩擦耗损率小、能量转换率高、噪音小及高刚度不易损坏等优点,因此,滚柱螺杆对于现今各种工业应用机具等重要性也不言可喻;滚柱螺杆设计为了让螺杆及螺帽之间的滚柱能够不断循环、消除应力,皆会在螺帽二端对应螺杆螺牙及滚柱装设回流组件;而造成上述回流组件则是让滚柱螺杆内部滚柱于螺杆、螺帽间作动结束再回流的关键,所以,如何针对回流组件研发改良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自然成为目前业界的重点。
以往较常为众人使用及认知的回流循环模式可分为二种,请参阅以下说明:目前的滚柱螺杆主要是由螺杆、螺帽、滚柱构成。
常见的滚柱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式、外循环式,内循环式每一个圈构成一个循环而得较小的阻力及磨耗;但若需要承受较大的负荷就必须采用外循环式滚柱螺杆;然而外循环式是在螺帽外周面上设置弯管来导引滚柱回流,故螺帽外型尺寸必然增大,为了达成螺帽小、负荷大的要求,必须采用内循环式滚柱螺杆。
请参阅图1所示的美国专利案第US 3,192,791号图式,图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是具有外循环式的滚柱螺杆,藉图标组合结构从两方面来说明:
在螺帽7外周面上设置弯管8来导引滚柱10回流,其弯管8的截面为矩形截面9;
此现有产品经过实用之后仍产品若干问题极待研发改进:其一,此现有技术在弯管8本身除了必须进行弯曲塑形,在制造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度,且在螺帽外周面上设置弯管来导引滚柱回流,故螺帽外型尺寸必然增大;
其二,此现有技术当滚柱10回流在较大的弯管8转弯曲线以及滚柱10回流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导致回流顺畅度不佳,深究其原因是滚柱从螺帽进入回流系统时,因其弯曲路径设计使得滚柱10会先撞击弯管8转向部位之后再进入回流系统,可能会让整体的滚柱10回流路径呈现出不连续处,产生回流顺畅度不佳及较大的螺帽体积两大问题,因此有改善的必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滚柱螺杆系统,能够提升整体回流顺畅度、达成缩小螺帽体积的目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包含具有螺杆、螺帽、成对的回流组件、回流管及滚柱所组成,螺帽在内部设有提供回流组件嵌设的容置槽以及顶靠面,其中,该螺帽在内部的顶靠面上设有贯穿孔以连接到回流组件的回流孔;且回流组件在内部设有滚柱回流路径以及回流孔,其回流孔端部具有一方形截面;且回流管在内部设有滚柱回流路径,其两端部亦具有一方形截面;且前述回流组件的方形截面与回流管两端部的方形截面皆相对应,藉回流管穿设于在螺帽的贯穿孔内,将回流组件装置在螺帽上的容置槽组成回流系统,与螺杆和螺帽上的螺旋轨道相连接,成为一完整的滚柱螺杆系统;据此,可同时解决回流路径的转弯曲率半径过小,导致回流顺畅度不佳以及因设置弯管而增加较大螺帽体积的两大问题。
有关本发明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它功效,兹列举一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相信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其它优点,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美国专利案第US 3,192,791号图式。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回流组件与回流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回流组件与回流管的组合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组装前实施状态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组装后实施状态立体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螺帽(7) 弯管(8)
矩形截面(9) 滚柱(10)
《本发明》
螺杆(1) 螺帽(2)
贯穿孔(21) 容置槽(22)
顶靠面(23) 回流组件(3)
回流孔(30) 方形截面(31)
卡合块(32) 回流管(4)
方形截面(41) 卡合槽(42)
端部(43) 滚柱(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请参阅图2至图6,本发明实施例包含螺杆1、螺帽2、成对的回流组件3、回流管4及滚柱5所组成,该螺帽2在内部设有提供回流组件3嵌设的容置槽22以及顶靠面23,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51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变压器用线圈骨架
- 下一篇:汽车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