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扇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45933.5 | 申请日: | 200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64 | 分类号: | F04D29/64;G06F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扇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元件固定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计算机或服务器上的风扇固定装置,且可抑制风扇运转时震动传递至机壳者。
背景技术
面对不同使用者对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应用范围的需求,信息产业界唯有不断提高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以满足各种复杂软件对于硬件规格的要求,伴随着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高,这些废热若不及时排除,恐将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时的效能与稳定性,而业界多半装设风扇配合其它导热元件来加强此类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使电子元件不致于温度过高。
较为人所熟悉的风扇固定方式多为螺固,于风扇本身设有多个锁孔,而经由螺丝穿过锁孔后旋入机壳螺孔,以将风扇固定于计算机机壳上,且为了使风扇拥有良好的稳固性,通常会使用多个螺丝加以固定。然而,使用此种固定方式虽然构造简单,但是在组装与更换风扇时,需借助工具才能将螺丝逐一拆下或装上,其组装过程不但繁琐且耗费时间。
上述问题尤其常出现于工业用计算机及服务器中,因两者内部电子元件众多,而其机壳内部产生的废热也远高于一般个人计算机,故需装置多个风扇以加强其散热效果,此时若采用螺固方式将风扇固定于机壳,螺丝的数量势必伴随着增加,不难想象其组装过程将更加繁琐与费时,大大影响产品的组装效率;此外,因工业计算机内部电子元件配置紧密,导致内部空间狭小,于拆装风扇时又需不断使用工具锁固,不仅不利于维修时进行拆装,也可能因使用者操作不慎而损坏周边电子元件。
为改善螺丝锁固方式于工业计算机中的使用局限,业界便提出将多个风扇先行组装于托架,再通过托架将多个风扇固定于机壳的方式,诚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M283220所揭露的风扇固定装置,
其拆装方式简便且无需使用工具。
前述螺固与配合托架的风扇固定装置,两者的风扇直接固定于机壳上,因风扇运转时会产生震动之故,两种固定方式都会将震动忠实地传递至机壳,若是并排多个风扇震动便会相对增加,而传递至机壳中装设的其它电子元件,以硬盘机为例,过大的震动足以影响其读取数据的速度,甚至产生坏轨。
现有技术的风扇固定装置,不管是以螺丝锁固或者是通过托架组合,两者都直接锁附于计算机机壳上,造成风扇运转的震动直接传递至机壳内部的电子元件,并影响其运作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风扇固定结构,可避免风扇运转的震动直接传递至计算机机壳内部。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风扇固定结构,用以将至少一风扇固设于一基座中,其中基座固于一计算机主机的机壳内部,本发明的风扇固定结构包含有一框体、至少一支撑座以及至少一缓冲元件。框体用以容置风扇装设于其中。支撑座具有互相连接的一第一结合部与一第二结合部,其中第一结合部具有一嵌孔,且第二结合部固设于基座。缓冲元件嵌入于第一结合部的嵌孔,且缓冲元件具有一孔洞,提供一第一固定件穿过并固定于框体的一侧,借以将框体固定于支撑座的第一结合部,并使框体位于基座的上并保持一间隔距离,以减少风扇运转时的震动传递至计算机主机内部。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框体可一次将多个风扇固定于基座中,可简化一一拆装各风扇的复杂手续,且风扇固定结构与计算机机壳的结合部位具有防震缓冲元件,使风扇模块并非直接通过螺丝锁附于机壳上,可防止风扇运转的震动直接传递至机壳内部,以避免过大的震动影响电子元件的运作效能。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风扇固定结构第一实施例配置于基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2A为本发明风扇固定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B为图2A中风扇固定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风扇固定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风扇固定结构第一实施例配置于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风扇固定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中风扇固定结构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风扇固定结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基座 11:凸柱
12:螺孔 20:框体
21:短侧面 22:长侧面
23:螺孔 30:支撑座
31:第一结合部 32:第二结合部
33:第一固定件 34:第二固定件
35:插孔 36:嵌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59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