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轮椅的底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51513.8 | 申请日: | 200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3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新;廖永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5/10 | 分类号: | A61G5/10;A61G5/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轮椅 底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动轮椅的底盘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减少轮椅跨越障碍时的摆动幅度,使乘坐者感觉舒适的电动轮椅的底盘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腿部肌肉受伤的人、双功能性退化的老人、肢体障碍,或是慢性病患等无法以双脚独立行动能力者,可选择电动轮椅(Electronic Wheelchair)作为日常生活中用以代步的辅助器具。
由于一般路面都具有高低起伏、颠簸不定等障碍的状况,例如阶梯,或突起的路面等,因此,电动轮椅最好具有跨越上述障碍的能力。
如图1、2所示,习知电动轮椅的底盘装置10,是美国公告专利号第7,040,429号「Wheelchair suspension」,为可跨越前述障碍的设计。该底盘装置10是安置在一座椅11下方,并可被一邻近于乘坐者手部的控制器12操控。该底盘装置10包含一框架单元13、一分别设置于该框架单元13左右两侧的连动单元17、二动力组25,以及一车轮单元26。
该框架单元13具有一呈矩形的底框14,及分别自该底框14前缘与后缘向上延伸的一前挡板15与一后挡板16。
该连动单元17具有二分别与该框架单元13连结的连杆组18,及二第一、二弹簧23、24。每一连杆组18具有一与该框架单元13连结的主杆架19、一与该主杆架19枢接并向前后延伸的上摇臂20、一与该上摇臂20前端枢接并下延伸的前轮座杆21、一枢接该前轮座杆21而与该上摇臂20上下间隔的下摇臂22。其中,由该主杆架19、上摇臂20、前轮座杆21,及下摇臂22即构成所谓的四连杆机构(Four-bar Linkage)。
该主杆架19具有一可与该框架单元13之前、后挡板15、16结合固定的水平段191、一自该水平段191前端向下延伸的直立段192、一自该水平段191后端向后并向下延伸的后斜段193,及一斜向连接该水平段191与直立段192的前斜段194。该座椅11即是设置于该二主杆架19的水平段191上。
该上摇臂20具有一枢接于该主杆架19的前斜段194上的主臂段201、一自该主臂段201后端向下延伸的直臂段202,及一自该直臂段202向前并向下延伸的延伸段203。每一第一弹簧23是连接每一主杆架19的直立段192底部与每一上摇臂20的主臂段201并邻近对应的前轮座杆21。而每一第二弹簧24是连接每一主杆架19的水平段191与每一上摇臂20的直臂段202。
该二动力组25是分别连接于该二上摇臂20的延伸段203并分别与该控制器12电连接。
该车轮单元26具有二分别枢接于该二前轮座杆21的前轮27、二分别枢接该主杆架19的后斜段193的后轮28,及二分别可被该二动力组25驱使转动的驱动轮29。
乘坐者是透过扳动该控制器12,以操控该二动力组25,借此各别驱动该二驱动轮29的转向,达到直行、转向,或是后退等行动。
如图3、4所示,习知的底盘装置10是以连杆型式的简意图来表示。该底盘装置10是利用该连动单元17的二连杆组18(图中仅显示其一)的设计,可以让电动轮椅跨越如阶梯,或突起路面等障碍。当电动轮椅跨越高起的障碍时,其前轮27向上抬升时,会连动每一主杆架19与上摇臂20的延伸段203摆动一倾斜角度θ1、θ2(是以未跨上障碍之状态为基准)。而每一驱动轮29在转动(逆时针)过程中,还会向前滑动。在图4中,是以假想线表示初始状态,在前轮27上抬后的状态则以实线表示。相反地,若电动轮椅要离开该障碍时,相关的元件则是以反向于上述动作进行,此处不再详谈。
如图5、6所示,并配合图3,其中,图5与图6是显示习知的底盘装置10于1秒内跨上高度分别为10、20、30、40,及50mm各种不同高度台阶时,其主杆架19的倾斜角度θ1与上摇臂20的延伸段203的倾斜角度θ2变化的过程。其中,倾斜角度θ1即相当于该座椅11的倾斜状况。可以发现,当障碍高度在50mm时,主杆架19的倾斜角度θ1已经大于2°,而当该倾斜角度θ1愈大时,则会让乘坐者愈感觉不舒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15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产生体积阴影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端子连接套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