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的调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52886.7 | 申请日: | 2006-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9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余建朋;王一诚;颜业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类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允方;刘国伟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调光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的调光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一脉宽调制升压系统(pulse width modulation boost circuit)的发光二极管的调光方法。
背景技术
图1为常规的一发光二极管调光系统10的电路示意图。其包含一升压电路11、一脉宽调制控制器12、一比较器13、一反馈信号选择器14、一DPWM信号产生器15、一包含6个发光二极管LED1~LED6的发光二极管群组17、一包含6个开关T1~T6的开关群组18及一包含6个电流源IS1~IS6的电流源群组19。所述升压电路11含一电压源VIN、一输入电容C1、一输出电容C2、一二极管D、一升压电感L、一电阻R及一开关。所述升压电路11接受来自所述脉宽调制控制器12的脉宽调制信号SG(具有一可变的工作周期(duty cycle))以控制输出电压VOUT。而所述脉宽调制控制器12则根据电流反馈信号ISEN及所述比较器13的输出信号以适时地调整所述脉宽调制信号SG的工作周期。所述DPWM信号产生器15产生的控制信号DSG则传送至所述开关群组18中的各开关T1~T6,以同时控制所述开关T1~T6的导通或关闭。一般来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顺向电压及工作电流分别为3.6V及20mA。而为了避免违反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最大电流规格而牺牲其可靠度(进而加速白光发光二极管老化)及取得可预测且相互匹配的亮度与色度,一般白光发光二极管均使用定电流源的方式来驱动。因此,所述电流源群组19中的电流源IS1~IS6分别经由开关T1~T6而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群组17中的发光二极管LED1~LED6,以控制流经发光二极管LED1~LED6的电流。所述反馈信号选择器14接收与发光二极管LED1~LED6相关的反馈信号FB1~FB6,并自反馈信号FB1~FB6中选择其中之一(例如具有最小电压的)作为输出信号FB0,再传送至所述比较器13与一参考电压VREF比较,进而控制所述脉宽调制信号SG的工作周期。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LED6的亮度(brightness)则由控制信号DSG所控制。
图2显示控制信号DSG、所述升压电路11的输出电流IOUT及输出电压VOUT的时序图。其中控制信号DSG具有一周期T及一脉冲持续时间P(即处于逻辑高电平的时间),所述脉冲持续时间P用以同时导通开关T1~T6使各发光二极管LED1~LED6均流过一工作电流(例如:20mA)而发光,此时所述升压电路11的输出电流IOUT为120mA(即20mA×6)。而利用调整控制信号DSG的工作周期(即调整其脉冲持续时间P的长短),则可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LED1~LED6的亮度。
然应用于常规发光二极管调光系统10的调光方法却有以下的缺点:(1)因为对所述升压电路11的输出电容C2充电及放电,以致产生过大的纹波电压(ripple voltage),因而降低了电源的使用效率;(2)所述升压电路11的调光方法是以其输出电流IOUT在全开(电流值120mA)或全关(电流值为零)两种状态下切换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DSG的工作周期(即P/T的比值)来调整全部开关T1~T6导通或关闭的时间,而非操作在连续导通模式(continuousconduction mode;CCM)。如此的操作方法也降低了电源的使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调光方法,其应用于一脉宽调制升压电路,通过复数个依序产生的控制信号独立地控制其相应的发光二极管,以降低所述脉宽调制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的纹波电压,并改善所述脉宽调制升压电路的电源使用效率。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发光二极管的调光方法,其应用于一脉宽调制升压电路,通过复数个依序产生的控制信号独立地控制其相应的发光二极管,使得所述脉宽调制升压电路操作在连续导通模式,以改善所述脉宽调制升压电路的电源使用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类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类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28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饼类锻件变向锻造法
- 下一篇:影像暗角修正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