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桥枕木支承用衬垫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56739.7 | 申请日: | 200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7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河合昭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和彩色凹版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1D19/12 | 分类号: | E01D19/12;E01B9/6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枕木 支承 衬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铁路轨道中为了承接载置于桥桁上的桥枕木而夹装在桥桁和桥枕木之间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可知,桥枕木如特开2005-113984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被载置在具有铆钉的桥桁上。
如所述特开2005-113984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有在桥枕木的背面与桥桁上端的铆钉的凸部对应地形成凹坑的必要,而存在其加工耗费功夫的问题。
另外共知的是,在桥枕木的背面中载置于桥桁的位置,以从桥枕木向下方突出厚度的大致一半的方式嵌入由木材制得的加强板,该加强板与桥桁抵接而被载置,但是,也有在该加强板的背面与桥桁上端的铆钉的凸部对应地形成凹坑的必要,存在其加工花费功夫的问题。而且,该加强板从背面腐烂时要替换新的加强板等,而此时也有必须与桥桁的铆钉的凸部对应地在新的加强板背面形成凹坑,存在其加工花费功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这样课题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在桥枕木或加强板的背面形成与桥桁的铆钉的凸部对应的凹坑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
为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要旨如下所述。
技术方案1:一种桥枕木支承用衬垫,为在桥桁和桥枕木之间夹装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的袋本体中收纳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和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由来自袋本体外侧的外压混合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而构成,与所述袋本体连通地设置有副袋,在所述副袋中形成多个分隔空间,相邻的分隔空间彼此相互连通而构成。
技术方案2:如技术方案1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副袋的分隔空间由具有容易剥离的密封部分的密封部分隔。
技术方案3:如技术方案1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副袋的各分隔空间的中央部以将各分隔空间二等分的状态由容易剥离的密封部分隔断,另外相邻的分隔空间之间在各分隔空间的下游侧位置由在所述密封部形成的通路连通。
技术方案4:如技术方案1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袋本体中具有内袋,该内袋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由外压使至少一部分开口而构成,在所述袋本体中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或者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在该袋本体中设置的内袋中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或者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
技术方案5:如技术方案2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袋本体中具有内袋,该内袋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由外压使至少一部分开口而构成,在所述袋本体中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或者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在该袋本体中设置的内袋中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或者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
技术方案6:如技术方案3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袋本体中具有内袋,该内袋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由外压使至少一部分开口而构成,在所述袋本体中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或者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在该袋本体中设置的内袋中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或者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
技术方案7:如技术方案1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袋本体中具有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该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由外压使至少一部分开口而构成,在第一内袋中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在第二内袋中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
技术方案8:如技术方案2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袋本体中具有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该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由外压使至少一部分开口而构成,在第一内袋中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在第二内袋中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
技术方案9:如技术方案3中记述的桥枕木支承用衬垫,在袋本体中具有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该第一内袋以及第二内袋采用合成树脂制的片材为材料制作,由外压使至少一部分开口而构成,在第一内袋中注入作为主剂的第一反应溶液,在第二内袋中注入作为硬化剂的第二反应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和彩色凹版株式会社,未经大和彩色凹版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67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