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下式背光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0826.X | 申请日: | 200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5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旻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金国;梁挥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式 背光 组件 | ||
本申请要求于2006年4月1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6-0033228的权益,在此引用该申请全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LCD)器件的背光单元,尤其涉及将由灯导板(lampguide)与散射板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噪声降至最低的直下式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积极地研究和开发各种平板显示器件,例如,液晶显示(LCD)器件、场发射显示(FED)器件、电致发光显示(ELD)器件以及等离子体显示板(PDP)。
在这些平板显示器件内,由于LCD器件具有高对比度、良好灰度级、高质量的运动图像以及低能耗,从而已经广泛地用于笔记本个人电脑、桌上型电脑的监视器以及液晶电视。
如图1所示,LCD板70包括设有滤色片层112以表示各种颜色的上基板101;设有开关元件以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的下基板102;以及设在上基板101与下基板102之间的液晶层100。
除滤色片层外,上基板101还包括防止漏光的黑矩阵111,和向液晶层100施加电压的公共电极113。下基板102包括像素电极122以及开关元件。在这种情形中,开关元件由薄膜晶体管121形成,像素电极响应于从薄膜晶体管输出的信号,向液晶层100施加电压。
另外,衬垫料115设置在上基板101与下基板102之间,该衬垫料在上基板101与下基板102之间保持着预定的间隙。在基板的周围有密封剂116,避免液晶流出。
LCD板自身不能发光。因而,LCD器件需要另外的光源。特别地,对透射型LCD,必需设置另外的光源例如背光组件来发射和引导光。
根据光的透射模式,背光组件可以分成边缘式和直下式。
对于边缘式背光组件,发光灯(热阴极或冷阴极)的圆柱线型光源设置在LCD板的侧面,从而通过使用透明导光板,由发光灯发出的光可以透射到LCD板的整个表面上。同时,在直下式背光组件的情形中,发光灯设置在LCD板的下方,并且有选择地加以驱动,从而通过在发光灯与LCD板之间使用光散射板,由选定的发光灯发出的光可以扩散到LCD板的整个表面上。
边缘式背光组件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其复杂部件的改进(sourcing)和装配工序,因此缺乏竞争力。另外,在将灯装配进灯罩之后,光会泄漏。同时,由于光穿过导光板,因此亮度降低。
为了克服边缘式背光组件的这些问题,已经提出直下式背光组件,在直下式背光组件内,发光灯有选择地设置在LCD板下方,以实现高亮度和均匀发光度。
对于较大的显示面积,必需设置均匀发光度的光源。从这方面讲,优选地是设置直下式背光组件。
为了用直下式背光组件实现高亮度,可以将许多发光灯设置在显示屏下方,或者可以将一个弯曲结构的发光灯设置在显示屏下方。
以下,参看附图,说明相关技术的直下式背光组件。
图2是相关技术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线所取的横截面图。图4是相关技术的灯导板的透视图。
如图2和3所示,相关技术的直下式背光组件包括许多发光的发光灯51;将由灯51发出的光朝LCD板反射的反射板52;设在发光灯51上方的光散射板55;由光散射片和棱镜片组成的光学片56;固定并支撑包括发光灯51在内的各个元件的外壳53;以及不锈钢玻璃框71,其设置在LCD板的周边,围绕着除显示图像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周边部分。
另外,灯导板60设置在外壳53内部,以在发光灯51与反射板52之间保持预定的间隙,以及支撑边(未示出)设置在每个发光灯51的两端,以支撑和固定每个发光灯51。
灯导板60支撑着发光灯,并且避免光散射板55和光学片56下垂。支撑边固定发光灯51,并且稳定地保持位于其上的光散射板55和光学片56。
尤其是,灯导板60设置在光散射板与反射板之间的空间内。如图4所示,灯导板60由支撑光散射板的支撑体61和设置在支撑体61周围以固定并支撑发光灯的保持件62组成。灯导板的支撑体61形成为具有固定高度的圆锥形结构,使得即使外部冲击施加到支撑体61上,其高度也不会发生变化。
在上述的背光组件内,由发光灯51发出的光通过光散射板55和光学片56透射到显示区域。
然而,这种相关技术的直下式背光组件具有以下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未经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08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载波频率估计方法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