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布的无缝贴合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0947.4 | 申请日: | 200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4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建纲 |
主分类号: | A41H43/04 | 分类号: | A41H4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费碧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无缝 贴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布的无缝贴合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以黏着剂使二幅纤维布的相对端黏结成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人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衣物,除了要求具有更方便使用的功能外,更要求必须兼具有舒适感,于是成衣业者利用条状的热熔胶膜作为接着层,使两片纤维布部份重迭后,接合在一起,以生产具有功能性的成衣。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的成衣加工方式是先将一大面积的热熔胶膜A3依成衣裁片形状裁切成等宽胶膜,再将裁切后的热熔胶膜置于第一纤维布A1的一端,供第二纤维布A2覆于其上,经加压、加热而使该二纤维布(A1、A2)达到部份贴合的目的。但由于热熔胶膜具有弹性,难以借由人工的方式整齐地裁切。因此,业者即利用激光裁切的方式,以裁剪出所需大小的热熔胶膜,但该激光裁切机的费用却使业者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
此外,热熔胶膜裁切型状依设计与尺寸的不同而变化迥异,要将不同形状尺寸的胶膜依需求排版并成型于固定尺寸的胶膜上,将产生更高的浪费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纤维布的无缝贴合方法,在第一纤维布的一端披覆热熔胶式液态或粉状的黏着剂,再将第二纤维布的一端层迭于上述第一纤维布设有黏着剂的一端,以能使二纤维布的相对端黏结成型,以简化制造加工程序,从而节省成本。
为达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设的纤维布的无缝贴合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提供第一纤维布,并于该纤维布的一端披覆黏着剂;b)将第二纤维布的一端层迭于上述第一纤维布设有黏着剂的一端;以及c)加压、加热以使二纤维布的相对端黏结成型。
较佳的实施状态为:借由涂布液态的黏着剂于第一纤维布的一端,供第二纤维布的一端层迭于其上,使该二纤维布黏结成型。
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帽子或衣物等加工来替代复杂的缝合工艺。
本发明所述“纤维布”包括所有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织造的任何布料。例如:属于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等;属于合成纤维的尼龙、聚酯等;属于人造纤维的人造棉、人造丝等。
所用液态或粉状热熔胶式黏着剂,是一般市售含聚氨酯(PU)或乙烯与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的黏着剂。
加压、加热的压力和温度视所针对的纤维布不同而不同,这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和容易掌握的。
较佳的实施状态为:借由喷布粉状的黏着剂于第一纤维布的一端,供第二纤维布的一端层迭于其上,使该二纤维布黏结成型。
为便于对本发明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纤维布的无缝贴合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步骤a、b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成衣加工方式所制成品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11-第一纤维布;12-第二纤维布;13-黏着剂;A1-第一纤维布;A2-第二纤维布;A3-热熔胶膜。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为本发明纤维布的无缝贴合方法的较佳实施例,其主要步骤包括:
a)提供第一纤维布,并于该纤维布的一端披覆一黏着剂;
b)将第二纤维布的一端层迭于上述第一纤维布设有黏着剂的一端;以及
c)加压、加热以使二纤维布的相对端黏结成型。
在步骤a中,该黏着剂13为液态的热熔胶,亦可为粉状的热熔胶。
本发明在实施时,该液态或粉状的黏着剂13是利用喷枪(未图示)以喷涂该黏着剂13于第一纤维布11的一端,所述的黏着剂13亦可以人工涂布或利用机械网版印刷方式,于第二纤维布12部份重迭于其上时,使二纤维布(11、12)的相对端黏结。
实施时,该液态的黏着剂13是借由人工或机械装置借由网版涂布在第一纤维布11的一端,并使该黏着剂13均匀分散,以供第二纤维布12的一端层迭于其上,而经过加压、加热步骤,则可使该二纤维布(11、12)的相对端黏结成型。
在步骤c中,于加压该二纤维布(11、12)的同时,可借由加热的步骤,以增加二纤维布(11、12)黏结的速度。
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发明确可达到发明的预期目的,使二纤维布的相对端紧密结合且可有效简化纤维布制造的加工程序,从而节省成本,极具产业上利用的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建纲,未经何建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09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新型三萜酸衍生物和包含其的皮肤外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