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状制件的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0962.9 | 申请日: | 200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5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吴龙媒;张玉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2/30 | 分类号: | B21D22/30;B21D2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徐曾美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件 成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状制件的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板状制件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一般用作设备的外壳零件。在生产加工中,常常采用冲压或拉延的工艺方法,然而,在某些板状制件中,该板状制件具有上下错开的两个板面,而且在这两个板面的连接处还具有凹槽,由于该凹槽向内凹入,因而难以在对该制件的拉延或冲压工序中一次成形,一种典型板状制件的例子为汽车的顶盖,即汽车车厢顶部的盖板。
汽车的顶盖为汽车的重要部件。从设计角度来说,一方面,为安全起见,要求汽车顶盖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当汽车翻滚时能足以保护汽车车厢内乘客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汽车顶盖与车身一起构成整个汽车的外部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对汽车的外形美观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而要求汽车顶盖与车身平滑过渡,以使汽车具有较佳的视觉感受并能尽量减少行驶时产生的空气阻力。
在两厢汽车的顶盖中,汽车顶盖常常为上下错开的两个板面,下板面一般与汽车的后尾门相配合,而且在该下板面上还具有凹槽,以避免开关后尾门时,后尾门与汽车顶盖产生干涉或碰撞。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汽车顶盖具有上下错开的两个板面,即上板面1和下板面2,沿上板面1和下板面2的连接处有凹槽3,由于凹槽3向顶盖内部凹入,难以直接在拉延时一次成形。
传统的制造上述顶盖的成形工艺为:对于一块合适的板材制件,首先拉延,使该板材初步具有除凹槽3之外的基本形状,分为上板面1和下板面2;然后切边,将拉延后的板材裁减为正确的尺寸;再对上板面1与下板面2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凹槽3的侧整形加工,由于该凹槽3的侧整形可能又引起整个板材制件尺寸的变化,因而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多次调试切边线;最后在制得正确形状的凹槽3,使板材的尺寸合乎要求后,即得到合格的顶盖。
在侧整形工序中,侧整形模块将上板面1与下板面2之间的连接处向内压入,在压入的过程中,由于该连接处的材料有限而不足以形成凹槽3,周围的材料会随之流入该连接处,如果该连接处材料过薄,且使材料形变过大,在整形过程中,很容易使板材出现漏孔,而导致该制件报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具有上下错开两个板面的板件的成形工艺中,在对上板面与下板面的连接处侧整形以形成凹槽时,由于材料有限而容易出现漏孔,导致制件报废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克服材料有限的缺陷从而不会出现漏孔的成形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状制件的成形方法,该成形方法包括将一种板材拉延为上下错开的两个板面,对两个板面的连接处进行侧整形,沿两个板面的连接处形成凹槽,其中,在对两个板面的连接处进行侧整形前,先在较低的板面上形成储料包。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板状制件的成形方法,由于在对位于板状制件的上板面与下板面的连接处进行侧整形以形成凹槽之前,通过拉延在较低的板面上形成储料包,因而,由于储料包的存在,从而克服了凹槽部分材料有限的缺陷,在侧整形凹槽时,储料包所包含的材料会随侧整形模块的运动的加工而流向凹槽,储料包内的材料可以满足侧整形凹槽的需要,储料包外材料基本不往里流动,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孔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顶盖的透视图;
图2和图3为图1中顶盖的示意图;
图4为沿图2中截面线A-A的顶盖在对凹槽进行侧整形前与侧整形后的局部放大对比截面图;
图5为拉延后位于尾部的储料包的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储料包中间部分的截面图;
图7为图5中储料包两端部分的截面图;
图8为拉延后位于尾部的储料包另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储料包中间部分的截面图;
图10为图8中储料包两端部分的截面图;
图11为拉延后位于尾部的储料包再一种形式的示意图;
图12为图4中的截面图在对凹槽进行侧整形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板状制件的成形方法包括将一种板材拉延为上下错开的两个板面,对两个板面的连接处进行侧整形,沿两个板面的连接处形成凹槽,其中,在对两个板面的连接处进行侧整形前,先在较低的板面上形成储料包。
在本说明书中,拉延形成的储料包用于储存多余的材料,并且当进行侧整形时将所储存的材料供应于板状制件的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09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