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监视系统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2389.5 | 申请日: | 200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3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邱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4 | 分类号: | H04Q7/34;H04N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监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监视系统及其方法,特别是一种可根据移动通讯模式决定移动监视系统所发送的监视回报数据类型的移动监视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的传输频宽越来越大,想要透过移动通讯网络来传输大量数据理论上都已经没有问题。于是,标榜以影像传输为基础并且能够提供高实时性、高互动性以及高真实性的移动监控系统便开始蓬勃兴起而被广泛的使用,这些移动监控系统中,一般都由可于移动通讯网络中利用高频宽移动通讯模式来进行数据传输的移动通讯装置,及位于被监视端(或称远程)的移动监视系统所组成。
透过移动通讯装置的可移动性,使用者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够连上移动通讯网络,便可以轻松的透过移动通讯网络取得远程移动监视系统所传回的影像而实时监视远程的状况。以目前移动监控系统在影像传输上的基本需求来看,通常要求使用者能够至少以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来连接移动通讯网络,以便能够顺利浏览来自远程移动监控系统的影像,依照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的理论标准值来看,其传输频宽已经可以达到2M,再加上其传输速度最低至少为384Kbps,因此理论上来说使用者能够在很流畅的影像传输质量下来浏览影像,而不至于发生影像断断续续的窘象,因此在应用上越来越受到青睐。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移动通讯网络的联机状态并非经常是稳定的,以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联机为例,可能由于基地台的覆盖率仍然有限的情况下,或者由于实际联机时受到其它外在因素的干扰,将会使得联机状况受到影响,让使用者无法随时随地能够顺利利用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完成联机进行远程监视;再者,从回报需求来看,不同使用者当然具有不同的回报需求,如:移动通讯装置无法支持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联机成本过高、使用者偏好回报类型不同...等因素,都会使得利用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来进行远程监视的移动监视系统不见得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联机需求。
因此,整体来说,单单提供利用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来进行远程监视的移动监视系统仍有其应用上的改善空间,以提升满足广大具有不同联机需求的使用者来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监视系统及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依照不同移动通讯模式提供适当的监视回报数据至移动通讯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揭露的移动监视系统至少包括有:监视模块、控制模块以及移动通讯模块,其可透过移动通讯网络与移动通讯装置联机以进行远程监视。此移动监视系统可以采取主动模式依照其监视状况的触发而主动与移动通讯装置联机进行远程监视,或者亦可以采取被动模式依照移动通讯装置的联机请求而被动与移动通讯装置联机进行远程监视。
在主动模式中,移动监视系统可以根据预设时间或者传感器对移动物体的感测来触发进行监视画面的比对,并于画面产生一定的特征差异时,依照预设的移动通讯模式以短信方式或者串流影像的形式产生监视回报数据传回给移动通讯装置。
在被动模式中,移动监视系统可以根据移动通讯装置的联机请求来取得移动通讯模式,并依照移动通讯模式以短信方式或者串流影像的形式产生监视回报数据传回给移动通讯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移动通讯模式,在一些实施例当中是以第2.5代移动通讯模式以及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代表不同数据传输等级,当以第2.5代移动通讯模式联机时,设定采取以短信方式传送监视回报资料为主,短信中可以单纯包含短信文字,亦可包含有撷取画面;当以第3代移动通讯模式联机时,则设定以串流影像方式传送监视回报数据为主。
本发明所达到的功效,在于可以配合不同联机需求下的远程监视应用,以满足具有不同联机需求的使用者。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与实作,兹配合附图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监视系统连接移动通讯装置方块图;
图2为图1关于移动监视系统细部方块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监视系统于主动模式运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监视系统于被动模式运作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0 移动监视系统
110 监视模块
120 控制模块
121 处理单元
122 内存
130 移动通讯模块
140 感测模块
200 移动通讯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2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氧化钛双元纳晶多孔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柔性光伏电池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