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2675.1 | 申请日: | 2006-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徐伟杰;王宝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伟杰;王宝泰 |
主分类号: | F16L9/147 | 分类号: | F16L9/1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21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金属 增强 聚乙烯 管材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材类,是对聚乙烯管材的改进增强,其名称为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塑料管材主要采用全塑实壁管材,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且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造成管材成本的上升也不利于能源的节约;由于本身材料的限制造成全塑实壁管材的承压能力较低,一般不超过1.6MPa,应用领域窄小。
而国内也有在塑料管材内增加缠绕金属丝来加强管材强度,如CN2313137Y公开了一种用金属编织成网状,与内管和外管结合成复合管;CN2202838Y公开了一种管材内壁与外壁之间夹层有一层金属编织网的复合管;CN2142168Y公开了一种至少一层缠绕钢丝层与塑料芯管和塑料外层之间涂有粘剂层的复合管,上述的管材一般都采用三层结构,灵活性不足,造成管材的成本高,达不到节约的目的,而且压力一般也只能达到2.5MPa,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在煤矿用聚乙烯管材中,煤矿用聚乙烯管材要求抗静电、抗燃烧,并要求达到4-5MPa的压力,此时全塑实壁管材和三层的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不能满足要求,每层的原料只能使用抗静电、抗燃烧的原料,造成管材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功耗大、浪费了国家的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承压能力高、原料配置灵活、用料节省、并且能够拓展管材应用面的新型聚乙烯管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其结构特征是管材分为四层复合结构并通过金属进行增强,分为芯管内层、芯管外层、金属、包覆改性层、包覆外层。管材的四层都可以采用不同的原材料,用来满足不同功能、用途的要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本发明所述的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其中,管材的芯管是芯管内层和芯管外层两层共挤复合的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其中,管材的金属位于管材芯管的外面、包覆改性层中。
本发明所述的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其中,管材的金属是钢丝、钢带或由钢丝组成的钢丝带。
本发明所述的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其中,管材的金属增强形式为缠绕形式。
本发明所述的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其中,管材的金属增强形式为编制形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每一层选用不同的原材料时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管材中的金属提高了管材的承压能力,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及管材重量,拓展了管材的应用领域,降低了管材的成本,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种管材具有制造简单、重量轻、成本低的特点,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例如:本发明应用在煤矿等特殊行业上的给排水、送风、喷浆和抽瓦斯管材上面,可以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并且管材承压能力强、重量轻、连接方便、互换性好,能满足各行各业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管材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管材钢丝缠绕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管材钢带缠绕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管材钢丝带缠绕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管材钢丝编制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芯管内层,2:芯管外层,3:包覆改性层,
4:包覆外层,5:金属, 6:芯管,
7:管材 8:钢丝, 9:钢带,
10:钢丝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所提出的四层复合金属增强聚乙烯管材7的芯管6由芯管内层1和芯管外层2通过共挤复合模具复合挤出而成,金属5位于芯管6外面包覆改性层3中,最外层是包覆外层4。
通过包覆改性层3将金属5与芯管6及包覆外层4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该包覆改性层3是一种高性能粘接材料,属于高密度聚乙烯改型材料,与高密度聚乙烯在加热条件下能完全熔融为一体,同时,其极性键与金属5有极强的粘接性能。由于包覆改性层3的存在使金属5与聚乙烯具有更优良的复合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伟杰;王宝泰,未经徐伟杰;王宝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26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葡参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感应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