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广适性高产、抗逆大豆品种的选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3276.7 | 申请日: | 2006-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4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华;潘相文;王国栋;梁桂荣;兰志华;智小明;张士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杨恕平 |
地址: | 150040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广适性 高产 大豆 品种 选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是一种广适性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技术背景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积极发展大豆生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豆生产上却存在着单产产量低、品种适应区域狭窄、抗病抗逆性差等问题,致使推广品种寿命很短,非常不利于大豆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培育广适性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是当前育种上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在育种技术上采用了物理化学诱变技术创造大豆新种质,远缘杂交技术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以及新品系的生态适应性鉴定等,虽然创造了个别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或品系,但很少注重已有大豆资源的挖掘、鉴定及利用,育成品种不能兼顾适应性强、丰产性佳、抗病抗逆性好等多个优异性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拓宽大豆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大豆资源光敏性、抗逆性、丰产性等性状的鉴定和评价,选择出综合性状优良且优势互补的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和轮回选择的办法促进多个优异性状基因的聚合和累加,形成了有利于培育广适性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的育种程序。
本发明的关键首先是光(温)不敏感和丰产性大豆材料的鉴定,然后通过有性杂交或回交的方式聚合多个优异性状,最后采用系谱法、一粒传法和轮回选择对杂交后代或群体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等的定向选择,优选出广适性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以上技术背景出发,针对大豆生产的特点和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了大豆广适应、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亲本筛选、杂交方法、杂交后代选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大豆广适性、丰产性、抗病、抗逆等多个优异性状的聚合及累加,提出了广适性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选育技术,育成了多个大豆新品系,并审定命名了一个大豆新品种-东生1号。主要育种程序如下:
a.亲本选配
以现有大豆资源为基础,在开花期与结实期进行光(温)敏感性鉴定,筛选出特异的光(温)不敏感材料,作为大豆广适性的供体亲本;通过产量比较试验确定出综合性状优良的丰产材料,作为大豆产量提高的供体亲本;根据大豆抗旱、耐低磷等抗逆特性的鉴定,确定出大豆抗逆强的供体亲本;鉴于田间和室内接种不同大豆材料的抗病性表现,评选出对大豆主要病害有明显抗性的供体亲本;东生1号则是以广适性大豆合丰25中系选出的高产株系为母本,以抗病、抗逆品系北87-19为父本,经过选育而成;
b.优异性状的杂交、聚合
通过单交、复交、三交以及回交等技术手段,创建杂交群体,促进优异性状基因的交流、聚合和累积,为广适性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系提供筛选基础;
c.杂交后代群体的选育
在群体内采用系谱法、一粒传法和轮回选择对杂交后代或群体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等的定向选择。早期世代主要进行丰产性、抗病性、株型、茎秆强度等方面的选择;晚期世代则针对适应性、抗逆性等性状的表现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大豆新品系。
d.审定品种东生1号介绍
(1)品种特征、特性:亚有限结夹习性,上、下着荚均匀,叶片长叶,上部尖,分布错落有序,稀植时有1-2个水平分枝,顶荚丰满;幼苗拱土能力强,根系发达,茎杆强度中等,株高70cm左右,紫花,灰毛、长叶、荚成熟时呈黄色;三、四粒荚多,荚密,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无色,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1.30%,脂肪含量19.97%(两年平均),中抗灰斑病;抗倒状,耐旱、涝,适应性强;属中熟品种,生育日数114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为2360℃左右;适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温凉半湿润区的土壤上种植;
(2)增产效果:2000年-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016.1)公斤,较对照品种(北丰9号)增产(11.4%);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13.0)公斤,较对照品种(北丰9号)增产(13.9%)。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32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