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对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3984.0 | 申请日: | 200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13/36 | 分类号: | G03B13/36;H04N5/22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县潭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对焦 方法 | ||
1.一种自动对焦方法,适用于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对焦方法是调整光学系统与感光组件的相对距离,以得到影像,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通过驱动单元使所述光学系统的对焦镜片组及所述感光组件相对移动至成像面落在近、远拍位置的其中一者;
(B)再通过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对焦镜片组及所述感光组件以第一速度相对移动,使成像面朝向所述成像面落在近、远拍位置的另一者相对移动,并同时取得多个感光信号的多个评价值;
(C)通过控制单元持续比较多个评价值而取出相对最大值,并在评价值下降至粗调起始值时暂停所述驱动单元的运作;
(D)使所述驱动单元逆向转动,使对焦镜片组或感光组件以第二速度相对移动,并持续取得评价值直到评价值上升到精调起始值;及
(E)再使所述驱动单元持续驱动对焦镜片组或感光组件以第三速度相对移动,并同时比较评价值,直到取得一实质上的最高峰值才停止,此时即对焦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感光组件以一取样速率连续取得多个感光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经所述多个感光信号转换成的这些评价值可由调制转换函数计算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所述粗调起始值为所述最大值乘以一第一比例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的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的所述精调起始值设定为所述最大值乘以一第二比例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的所述第二比例参数大于所述第一比例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的所述第三速度小于所述第二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步骤(A)之前的步骤(A0),其中,所述步骤(A0)是判断所述对焦镜片组与所述感光组件的一相对激活位置与成像面落在近、远拍位置的哪一个较近,再朝向较近的一者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0)是通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位置编码模块来判断所述对焦镜片组与所述感光组件的一相对激活位置与近、远拍位置何者较近,所述位置编码模块包括:
近拍感应器,设置于所述镜头的固定镜筒;
远拍感应器,与所述近拍感应器沿环向间隔设置;及
探测片,沿环向设置于带动对焦镜片移动的转动镜筒,所述探测片具有邻近所述近拍感应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反且邻近所述远拍感应器的第二端,及介于所述第一、二端之间的穿孔,所述穿孔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所述远、近拍感应器的间距,并且也等于所述穿孔至所述第二端的距离的两倍;
其中,所述穿孔对准所述近拍感应器时,近拍感应器能输出穿透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判断对焦镜片位于近拍位置;
其中,所述穿孔对准所述远拍感应器时,远拍感应器能输出穿透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可判断对焦镜片位于远拍位置;
其中,所述穿孔位于所述远、近拍感应器之间,且所述第一、二端均位于远、近拍感应器之外时,远、近拍感应器均输出遮蔽信号,则所述控制单元判断对焦镜片较靠近远拍位置;
其中,所述穿孔位于所述远、近拍感应器之间,且所述第二端也位于远、近拍感应器之间时,远、近拍感应器分别输出穿透信号及遮蔽信号,则控制单元判断对焦镜片组较靠近近拍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398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喷水拖把
- 下一篇:硫化矿石动态自热率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