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二氧化钛外用抗炎软膏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9560.5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4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月丹;郑玉峰;初明;李然中;黄鹤;韩巍;徐兰;朱蕴兰;张秀春;邓璐瑶;贺琼;吴栗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3/24 | 分类号: | A61K33/24;A61K9/06;A61K47/44;A61P29/00;A61K31/7048;A61K31/165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华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氧化 外用 软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二氧化钛(TiO2)外用抗炎软膏。
背景技术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复杂过程,是极为常见和重要的节能病理过程。目前应用的抗炎药物主要涉及两类:非激素类和激素类。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又细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和有机酸类。
非激素类共同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干扰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COX-1为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粘膜血流、胃粘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COX-2为诱导型,多种损伤因子和细胞因子可诱导其表达,参与发热、疼痛、炎症等病理过程。非激素类对COX-2的抑制作用为其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对COX-1的作用则成为其不良反应的原因。
激素类抗炎机制:(1)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细胞损伤后溶酶体内酸性水解酶的释放,还能抑制致炎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的生成。(2)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减少组胺释放而减轻血管扩张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3)使血管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增高,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及减少体液外渗。(4)抑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血管外,减少炎症浸润性组织反应。(5)抑制纤维母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及其分裂和增殖、从而减少胶原纤维和细胞间质的形成、故可减轻或预防粘连和瘢痕形成。
上述这些常规的抗炎药物均有程度不等的副作用。例如,水杨酸类抗炎药物会导致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和过敏反应等;苯胺类抗炎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肝肾损害;吡唑酮类抗炎药物会引起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损害和水钠潴留等;有机酸类抗炎药物常常导致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中枢神经反应,抑制骨髓再生等;而激素类抗炎药物可诱发或加重感染,胃肠道反应,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并有停药反映及反跳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抗炎药物上述的程度不等的副作用,即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中枢神经反应,抑制骨髓再生等毒副作用,从而提供一种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外用抗炎软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纳米二氧化钛(TiO2)外用抗炎软膏,其为包括了有效剂量的纳米二氧化钛。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二氧化钛(TiO2)外用抗炎软膏,由下述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
纳米二氧化钛 0.1-16.4%
脂溶性基质 82.6-99.9%
红霉素或氯霉素 0-1.0%;
所述的脂溶性基质为白凡士林和羊毛脂以重量比2∶1的混合物。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另一种纳米二氧化钛(TiO2)外用抗炎软膏,由下述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
纳米二氧化钛 0.1-16.4%
水抱油型乳剂基质 82.6-99.9%
红霉素或氯霉素 0-1.0%;
所述的水抱油型乳剂基质为按下述步骤配制的:取1.8g硬质醇、2.0g白凡士林、1.3ml液体石蜡于蒸发皿中,置水浴上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呈油相;取0.2g月桂醇硫酸钠、0.02g尼泊金乙酯、0.1g甘油和适量蒸馏水于蒸发皿中加热至70-80℃呈水相;在搅拌下将该水相成分以细流状加入前述的油相成分中,在水浴上继续保持恒温并搅拌10min,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冷凝,即得20g水抱油型乳剂基质。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再一种纳米二氧化钛(TiO2)外用抗炎软膏,由下述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
纳米二氧化钛 0.1-16.4%
涂膜剂(聚乙烯醇缩甲乙醛) 82.6-99.9%
红霉素或氯霉素 0-1.0%;
所述的涂膜剂为聚乙烯醇缩甲乙醛。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还一种纳米二氧化钛(TiO2)外用抗炎软膏,由下述组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
纳米二氧化钛 0.1-16.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95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