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和背光源的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70012.4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7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石志聪;黄世才;蔡欣芸;胡鸿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G02F1/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允方;臧慧敏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背光源 驱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和背光源的驱动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可使光源和背光源的电源供应器输出准定电流(Quasi-constant current)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构成的光源具备「高细腻度」、「高辉度」、「无水银」、「高色再现性」和「省空间」等特点,因而能够赋予许多需要光源的电子产品(例如液晶面板)更高的附加价值。随着平板电视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而逐渐有取代映像管电视成为主流之际,相关业者也希望寻找色彩表现更佳的背光源,其中发光二极管由于能够呈现更光亮的色泽(color gamma)且具有使用寿命更长的优点,因而在平板电视的发展上深受关注。
图1至图2例示常规的发光二极管16A、16B和16C及其光源10。所述光源10是通过一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产生器12产生的开启信号,而驱动器(开关晶体管)18A、18B和18C则根据所述开启信号导通使得一电源供应器14的电流可流过蓝光发光元件16A、绿光发光元件16B和红光发光元件16C而分别发出蓝光光束、绿光光束和红光光束,其混合即形成白光。所述脉宽调制信号产生器12产生的开启信号可控制所述开关晶体管18A、18B和18C的开启时间,进而控制蓝光发光元件16A、绿光发光元件16B和红光发光元件16C的发光时间。
参看图2,虽然流过蓝光发光元件16A、绿光发光元件16B和红光发光元件16C的电流大小相同,但所述电源供应器14在一周期(cycle time)内,必须进行三次切换,使得输出电流并非定值。一般来说,所述电源供应器14内部包含电容和电感等储能元件,而切换动作将使得电容和电感等储能元件浪费能量,所以对所述电源供应器14来说是一个无效率的功率输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使光源(白光或近似白光光源)和背光源的电源供应器输出准定电流的驱动方法。
本发明的驱动方法,首先设定一帧时间(FT)和一单元时间(UT),并计算所述帧时间可容纳的单元时间的个数(M)。其次,根据复数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DTi)和所述单元时间(UT),计算所述复数个发光元件的开启次数(Ni)和补偿时间(CTi)。之后,根据所述开启次数(Ni)和补偿时间(CTi),驱动所述复数个发光元件发出光束。明确地说,本发明的驱动方法可应用于驱动光源或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
与常规技术相比,本发明是将各发光元件的开启时间细分成N个单元时间(UT)和一补偿时间,并在所述帧时间执行所述N个单元时间(UT)。如果所述帧时间不足以执行所述N个单元时间(UT),那么使用所述补偿时间(CT)予以补足。如此,所述电源供应器在所述帧时间内的供应电流为一定值,且所述电源供应器在所述补偿时间内的供应电流也为一定值,因而可有效地降低驱动发光元件的电功率,进而达到让光源具有省能且具有高可靠度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至图2例示常规发光二极管及其光源;
图3例示一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
图4例示本发明第一实施的背光源的驱动方法;
图5例示本发明第二实施的背光源的驱动方法;
图6至图7例示本发明的驱动信号波形图;
图8例示采用本发明的背光源的驱动信号波形图;
图9例示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压与照明度的关系图;
图10和图11例示提升驱动电压前后的亮度;以及
图12例示本发明的驱动信号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例示一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20。所述背光源20包含一用以产生控制信号的微处理器22、复数个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导通一电源供应器14的电流而驱动复数个发光模块16的驱动器18、一可根据一色彩传感器28或一温度调节器30的感测信号而产生一回馈信号的信号调整器24。所述微处理器22包含一可将所述回馈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模拟/数字转换器22A以及一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数字/模拟转换器22B,而一显示装置26则用以显示所述数字/模拟转换器22B输出的模拟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700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