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及笔记本电脑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71507.9 | 申请日: | 200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1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言;谢元睿;修凯华;焦丽华;张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F16F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电子设备 阻尼 结构 笔记本电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算机领域的减振阻尼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及具有该阻尼结构的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由于其优良的移动性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并经常被使用者随身携带。从而,增加了发生碰撞或者跌落的风险。但是,由于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紧凑,所以,现有的笔记本电脑中对隔振缓冲的结构都有特殊要求。
在现有技术中的减振方法主要包括:滑块类(上下弹簧等弹性元件,滑块在上下运动与弹性件碰撞减振);液压类;滑板类(上下运动时产生摩擦生热减振);橡胶或弹簧等隔振设计减振;橡胶与球体置于带内齿的管柱似构筑物内。但是,由于笔记本电脑的特殊性,上述方法都不能直接实施于笔记本电脑中。而传统碰撞阻尼减振器,主要是在密闭容器中有一个冲击器,在冲击器的作用下容器中的颗粒与冲击器碰撞耗能减振,结构复杂或庞大,无法在结构紧凑的环境中实现。
由此可见,有必要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减振阻尼结构,既能适合于便携式电子设备轻薄的要求,又能提高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减振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减振阻尼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紧凑的减振阻尼结构,能有效吸收外来冲击力,且不随温度和时间而降低减振性能,从而更加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减振阻尼结构,提高其减振性能,从而更加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包括:机壳;阻尼腔体,开设于机壳上;盖板,盖在阻尼腔体上,使上述阻尼腔体形成封闭空间;以及减振部件,放置于上述阻尼腔体中,并保持活动状态。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其中所述的减振部件为颗粒、平板或细棒等。
前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其中所述的减振部件的数量为多个。
前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其中所述的阻尼腔体是独立的,或具有隔板,将阻尼腔体分隔成多个分阻尼腔体,上述的多个分阻尼腔体保持联通,或者上述的分阻尼腔体分别为独立的封闭空间。
前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其中所述的分阻尼腔体中放置减振部件。
前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其中所述的盖板通过螺钉,铆钉,点焊或者卡扣方式固定。
前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其中所述的颗粒为球形颗粒或无定型颗粒。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笔记本电脑,其特征在于在笔记本电脑机壳上设有前述的减振阻尼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笔记本电脑,其中所述的减振阻尼结构的数量为多个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当其发生因振动,跌落,冲击等外力而引起周期、非周期振动时,尤其是随机振动时,封闭在腔内的减振部件发生类似电子受激的自由运动,互相撞击,也和壳体发生撞击,摩擦损耗较大能量,吸收和消耗了大量的振动能量,实际上增加了系统的阻尼,使振动迅速衰减,或共振时幅值较小,避免或减少危害。此阻尼结构紧凑,轻薄,而且此阻尼在-40-80℃范围基本上不随温度变化,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特殊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减振阻尼结构及笔记本电脑,其具有紧凑的减振结构,能有效吸收外力冲击力,且不随温度和时间而降低减振性能,从而更加有实用价值。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B-B线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机壳 2:阻尼腔体
21:分阻尼腔体 3:盖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715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封装结构
- 下一篇:用于在EPON中实现非对称线路速率的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