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展卷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72926.4 | 申请日: | 200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7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金枞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H49/18 | 分类号: | B65H49/18;F15B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展卷机 装置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基于2006年11月1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06-0110950的韩国专利申请,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结合其全部公开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防止缠绕在卷筒上的线圈的接触部分损坏的展卷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卷取机指的是卷绕预定量的与成片材状的薄板相当的线圈的装置,展卷机是相对卷取机展开卷绕线圈的装置。
根据现有技术的展卷机装置1,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设置有驱动装置的机体2,通过驱动机体2的装置与机体2一起旋转的转动体3,与转动体3联结的并向外径向扩张的多个卷筒4。卷筒4是线圈5缠绕在其上的部分。
根据现有技术,为了说明展卷机装置1的工作,如果线圈5卷绕在卷筒4上,卷筒4向外压线圈5的内表面,卷绕在卷筒的外表面的线圈5向外扩张以便夹紧线圈5。
随后,当线圈5被装置(图中未示出)推动,被卷筒4夹紧的线圈5与卷筒4一起转动以便开卷。
当卷筒4停止转动,由于转动惯性,卷筒4的夹紧阻止了卷绕在卷筒4上的线圈5开卷。
相反地,根据现有技术在展卷机装置1中,当线圈5由于卷筒4扩张而被夹紧时,当线圈与卷筒4成线接触时引起线圈5的内周面的损坏。由于线圈5表面的损坏,线圈5总量中的显著的量(大约20%)被浪费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降低当卷筒扩张夹住线圈时由于线圈和卷筒之间的线接触而引起的对线圈表面的损坏,使线圈总量的浪费量最小的展卷机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展卷机装置包括:圆柱形固定卷筒;多个液压压力单元,其在固定卷筒的外周围处可转动地设置的,沿着固定卷筒的整个周围径向地分隔开,并能独立地扩张和收缩;液压压力应用单元,其向多个液压压力单元提供液压压力;压力调节器,其调节通过液压压力应用单元供给液压压力单元的液压压力量;载荷检测器,其检测卷绕在液压压力单元上的线圈的载荷;控制器,其根据载荷检测器检测到的线圈重量为基础来控制压力调节器,从而对通过液压压力应用单元供给液压压力单元的液压压力量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特性和目的,应结合附图参考下文中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和图2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展卷机装置的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展卷机装置的结构的视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液压压力单元12可旋转地设置在圆柱形固定的卷筒10的外周围,液压压力单元12沿着固定卷筒10的整个周围径向地分开,并能独立地扩张或收缩。液压压力应用单元为该多个液压压力单元12中的每一个提供液压压力,并且压力调节器对通过液压压力应用单元供给液压压力单元12的液压压力进行控制。控制器16根据载荷检测器检测到的线圈14的重量而控制压力调节器,进而调节液压压力应用单元供给液压压力单元12的液压压力量。
将与由驱动装置11驱动的旋转器11a连接的转动卷筒11b设置在固定卷筒10的外周围,并且多个液压压力单元12的内周围分别通过转动卷筒11b的外周围固定支持。
液压压力单元12由管材而形成,其具有能在径向和可转动的卷筒11b的圆周方向扩张和收缩的材料。当多个液压压力单元12扩张时,液压压力单元不仅关于转动卷筒11b的外周围无间隙地彼此径向附着,而且与线圈14的内周围无间隙地径向附着。
液压压力应用单元由对储存在储存箱18中的油加压的泵20,对泵20加压的油的供给和释放进行调节的流路转换阀22,单独地将流路转换阀22与多个液压压力单元12连接的用于供给和返回的液压压力管道24。
在这个实施例中,液压压力单元12包括用于供给和返回的装配组件12a和12b,其目的是为了与用于供给和返回的液压压力管道24紧固地连接。
另外,流路转换阀22由三通阀形成,其可以控制液压压力单元12的液压压力的供给、返回和中间模式。
压力调节器由调节阀构成,其通过液压压力应用单元调节供给液压压力单元12的液压压力量。将调节阀设计为通过控制器16来调节液压压力量。优选地,压力调节器由电子调节阀26构成,其通过液压压力应用单元调节供给液压压力单元12的液压压力量,其中电子调节阀26包括对通过控制器16控制的液压压力量进行调节的螺线管驱动单元26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729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