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开盖的传输载体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201037.6 | 申请日: | 200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陆洪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银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1/04 | 分类号: | B65G51/04;B65D43/00;B65D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9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开盖 传输 载体 方法 装置 | ||
所属领域:本发明属于气动管道传输领域,尤其涉及传输载体。
技术背景:目前的传输载体盖门口端易撞坏,卡在管道内,出现故障,纠其原因是盖和载体都漏在外面参与工作,盖的强度弱,发生撞击便损坏;本发明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1、传输载体外体与内芯或盖用插拔形式连接;内芯或盖在传输载体外体的内腔里,整个载体只有传输载体外体与外界接触而工作,外体是整体的,内芯或盖藏在外体的口端的内腔里面,两体互锁;
2、传输载体外体与内芯或盖的互锁的方式采用气或液体的涨力或机械锁来锁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液体或气体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为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锁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锁舌自动弹出的机械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机械锁的剖面放大图;
图7为图6的内芯或盖的俯视图;
图8用凸轮或偏心轮驱动锁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锁的剖面图;
图10为图9的内芯或盖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锁舌为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盖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1的锁舌在张开时的放大图;
图14为图11的锁舌在收回时的放大图;
图15为本发明的锁舌竖置常态自动弹出的机械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锁舌竖置且收回的机械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锁舌竖置的锁舌驱动机构中的圆周为凹凸结构的转盘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传输载体外体设双卡槽,盖体设双层锁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锁的放大图;
图20为图18的盖的俯视图。
下面结合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例1:如图1所示:1为传输载体外体,是一端开口的圆型桶,用于外皮与管道滑动配合,传输载体外体是一个整桶体,传输载体内腔承载物品;11为内芯或盖,盖为圆柱或园锥形体、内芯为圆柱桶型内里可置物,它们的外皮与传输载体外体的内腔面有较小的间隙,可以滑动,中间有一锁可将它们互锁住;8为泵的活塞机构,包括活塞和推杆,锁的结构如图4所示:盖内按一泵,3为气体或液体泵,4、6为软管,连接在泵体上且安装在盖的外表皮上,用于接纳泵打入的气或液体,以将传输载体外体和盖挤压住,当泵将气或液体抽回时,软管变空使传输载体外体和盖之间结束挤压,使两体可以分开;5为密封圈,为柔性材料,便于密封,安装在传输载体外体上;7为泵的驱动手柄,安装在内芯或盖的上顶上,手柄与顶铰轴连接,用于通过驱动泵杆使泵内活塞位移,将泵内的气或液体排挤到软管去,如图2所示,13为手柄锁,安装在内芯或盖的上顶上,15为锁舌机构,锁舌机构有滑动轨道和弹簧组成,用于当手柄压入时,将手柄锁住,当搬动锁舌将锁打开时,手柄被泵的弹簧9弹起,泵将软管内的气或液体吸回;;包括液体或气体,置于泵体内,用于填充和撤出软管,当气或液体充满软管时,将两体锁住,当气或液体撤出软管时时,传输载体外体与内芯或盖两体可以分开。如图2所示,16位手柄轴,14为上顶面,13为手柄锁,安装在盖的上顶上,
综上说述:气或液体的涨力锁包括一泵,安装在内芯或盖内,用于将液体或气体排出或收回,常态下软管内是空的;包括泵的驱动手柄,安装在内芯或盖的上顶上,手柄与顶铰轴连接,用于通过驱动泵杆使泵内活塞位移,将泵内的气或液体排挤到软管去,包括手柄锁,安装在内芯或盖的上顶上,有锁舌,锁舌滑动轨道和弹簧组成,用于当手柄压入时,将手柄锁住,当搬动锁舌将锁打开时,手柄被泵的弹簧弹起,泵将软管内的气或液体吸回;包括管,安装在内芯或盖的圆周皮外侧,该管为软管、或称涨力软管,也可将其埋入盖内一部分,漏出几个点;用于液体或气体进入时软管涨开将两体锁住,当液体或气体吸出时软管收缩两体可自由拔开;包括液体或气体,置于泵体内,用于填充和撤出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银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银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2010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