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板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201185.8 | 申请日: | 200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许东明;章绍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02 | 分类号: | G02B5/02;G02B1/04;G02F1/1335;B29D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光学板,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透明层、扩散层及第二透明层,且该扩散层位于第一透明层与第二透明层之间,该扩散层包含透明树脂与分散于该透明树脂内的扩散粒子,该第一透明层相对扩散层的外表面具有多个微球面透镜,该第二透明层相对扩散层的外表面具有多个微球面透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层、扩散层及第二透明层的厚度分别大于或等于0.35毫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层及第二透明层的制成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一或其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板,其特征在于:该扩散粒子为二氧化钛微粒、二氧化硅微粒、丙烯酸树脂微粒之一或其组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明层及第一透明层上的微球面透镜对应的半径取值范围为0.01毫米至3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层及第二透明层与扩散层之间的连接面中至少一个为复合曲面。
7.一种光学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加热第一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熔融的第一透明材料,加热第二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熔融的第二透明材料,与加热混合有扩散粒子的第三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熔融的扩散层材料;
将其中一熔融的透明材料注入注塑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腔中以形成一透明层,该注塑成型模具包括一第一模与至少一第二模,该第一模具有至少一与该第二模相配的成型槽,该成型槽的底面及第二模的成型面分别具有多个微球面凹槽,该第二模与第一模的成型槽相配合形成上述第一成型腔;
调整该注塑成型模具,使第二模与形成有该透明层的成型槽相配合形成第二成型腔,将熔融的扩散层材料注入该第二成型腔中,于该透明层表面形成扩散层;
调整该注塑成型模具,使形成有该扩散层与透明层的成型槽与第二模相配合形成第三成型腔,将另一熔融的透明材料注入该第三成型腔中,于该扩散层的表面形成另一透明层;及
开模取出光学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成型槽有两个,该第二模有两个,且该注塑成型模具还包括一可转动该第一模的驱动装置;其中一成型槽用于与两第二模之一相配合形成第一成型腔,以注入熔融的透明材料之一形成一透明层后旋转到另一处与另一第二模相配合形成第二成型腔,以注入熔融的扩散层材料形成扩散层后旋转到初始位置与最初相配的第二模再相配合形成第三成型腔,再注入另一熔融的透明材料形成另一透明层;另一成型槽可相应重复以上步骤以达到连续生产。
9.一种光学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加热第一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熔融的第一透明材料,加热第二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熔融的第二透明材料,与加热混合有扩散粒子的第三透明树脂材料形成熔融的扩散层材料;
将其中一熔融的透明材料注入注塑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腔中以形成一透明层,该注塑成型模具包括一第一模,一第二模与一第三模,该第一模具有至少一与该第二模及第三模相配的成型槽,该成型槽的底面及第二模的成型面分别具有多个微球面凹槽,该第二模和第三模之一与该成型槽相配合形成上述第一成型腔;
调整该注塑成型模具,使形成有该透明层的成型槽与该第三模相配合形成第二成型腔,将熔融的扩散层材料注入该第二成型腔中,于该透明层表面形成扩散层;
调整该注塑成型模具,使形成有该扩散层与该透明层的成型槽与第二模相配合形成第三成型腔,将另一熔融的透明材料注入该第三成型腔中,于扩散层的表面形成另一透明层;及
开模取出光学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模的成型面为平面与复合曲面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20118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