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05578.7 | 申请日: | 2006-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21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刚;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刚 |
主分类号: | H01Q21/30 | 分类号: | H01Q21/30;H01Q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6700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方 频道 远程 电视接收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种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它可用于接收来自东西南北多个方向VL~VHF甚高频段和UHF特高频段远程的电视节目频率信号。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全向接收天线是旋转场全向电视天线,它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半波折合振子正交组成,由于它不适用于接收全频道和远程的电视信号,因此,未能广泛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由双层双线式V形对称振子构成的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它具有较高的增益系数和较宽的阻抗频带特性及远程多方向同时接收的特点,不仅能工作于VL~VHFI~12电视频道,还能工作于UHF特高频段的所有电视频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将两个角形塑料盒与一个接线盒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分别安装在同一根塑料立杆上。它的有源振子是平行双线式V形对称振子,这种振子的每臂均由两根金属材料(如铝、铜、铁管等)制成,把两根金属材料相互之间平行放置,上下间隔一定距离,使两臂左右对称,互成一定夹角的V形。把振子臂的馈电端安装固定在角形塑料盒内,在其馈电点连接为本天线设计的电子线路专用器件及分支馈线(或双线传输线),将两根分支馈线在接线盒内并联后经过阻抗匹配器,再与75欧同轴电缆馈线及75欧电缆插头,顺序电连接。把两个角形塑料盒上安装固定的双线式V形对称振子,由垂直方向互相分开,朝向一致,上下组合安装固定在同一根塑料立杆上,就成为一种垂直的天线阵。这种天线阵可以提高天线增益,以实现远程接收和对于弱信号的接收,增强抗干扰能力。当双线式V形对称振子的夹角选90度时,在本天线平面内方向图近似全向的,因此,它适用对于来自东西南北多个方向VL-VHF甚高频段1~12频道、UHF特高频段几十个电视频道信号的较好接收。
本实用新型优点:由于采用上述的设计方案,该天线只使用了八个V形振子臂,就实现了从VL-VHF甚高频段和UHF特高频段电视信号的兼容接收,收到的电视节目信号较多;根本不需要再使用任何交直流电动机转动改变天线的方向,实现了多方位电视节目信号不需要转向而同时接收;由于8个有源振子臂的互感作用,使它的接收灵敏度明显提高,工作频带展宽,其接收距离可达方圆360华里左右的较大范围,使电视机接收到外地区的电视节目频道明显增多,且图像清晰,色彩和伴音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形状示意图。
图2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同一构思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与形状示意图。
图3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同一构思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与形状示意图。
图1中I、角形塑料盒;2、双线式V形对称振子;3、塑料立杆;4、接线盒;5、75欧馈线;6、75欧电缆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多方向全频道远程电视接收天线,在图I中,把双层双线式V形对称振子(2)的两臂的馈电端,分别安装固定在两个相同的角形塑料盒(1)内,每臂均由两根金属材料(如铜、铝、铁管等)制成,相互之间平行放置,上下间隔一定距离(如5~12cm左右),互成一定夹角构成。其振子臂的长度,可按所欲接收的电视频段的几何平均中心波长进行设计。把两个角形塑料盒(1)和一个接线盒(4)分别安装固定在同一根塑料立杆(3)上,塑料立杆(3)长约60厘米左右。双层双线式V形对称振子的层间距离一般为二分之一波长为宜(这里的波长是其中最低频道的波长)。当两臂的夹角为60度~68.5度时,增益较高;当两臂的夹角为90度时,该天线具有较好的全向接收性能。(当两臂的夹角为180度时,其最大接收方向为前后两个)。在角形塑料盒(1)的内部,双线式V型对称振子(2)的馈电点与专用电子线路器件、分支馈线(或者双线传输线)顺序电连接(图中未画出);在接线盒(4)的内部,把两个由角形塑料盒(1)引出的分支馈线(或者双线传输线)是从塑料立杆(3)的内部穿过,再引入到接线盒(4)中并联后,与阻抗变换电路、75欧馈线及75欧电缆插头,顺序电连接(图中未画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刚,未经李建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055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的封装胶体结构
- 下一篇:一种晶片自动定位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