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聚乙烯发泡网套挤出机的模头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1311.9 | 申请日: | 200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54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辛礼远;王志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辛礼远 |
主分类号: | B29C47/12 | 分类号: | B29C47/12;B29C47/08;B29K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705山东省龙***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聚乙烯 泡网 挤出机 | ||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制品加工的机械部件;具体涉及一种高压聚乙烯发泡网套挤出机的模头。
(二)背景技术:现有技术中高压聚乙烯发泡网套挤出机的模头,是生产发泡网套的主要部件。所述发泡网套在生产加工挤压过程中,由于高压聚乙烯发泡原料在高强度挤压力的作用下,极易破坏模头内密封件的密封,粘稠状的原料分别从模头的内旋套前端外圆与外旋套内孔和模杆外圆与内旋套中孔相互配合的间隙中向外溢漏排出。一是浪费了原料;二是操作工人要经常拆卸模头,清洗、更换密封件,待修复好后,还要重新通过电加热升温至工作状态,既损耗了电能,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产品的综合生产成本。
(三)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原料浪费并减少电能损耗且提高工作效率,达到降低综合生产成本的高压聚乙烯发泡网套挤出机的模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高压聚乙烯发泡网套挤出机的模头,主要由主动伞齿轮分别与两个从动伞齿轮相互啮合传动连接;其中一个从动伞齿轮与外旋套的一端转动相连;另一个从动伞齿轮固连于内旋套的外圆上;所述内旋套前端的外圆,转动连于外旋套的内孔中;所述外旋套的另一端设有的内模芯,置于内旋套前端的中孔内;在所述内旋套中孔内,连有模杆;其改进在于:在所述模杆的外圆上,设有密封螺旋槽;在所述内旋套前端的外圆上,设有密封螺旋槽。
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结构,工作时,通过在模杆和内旋套外圆上分别设有密封螺旋槽的反向推进,有效地阻止了生产发泡网套的溢料向外泄漏,同现有技术相比,消除了原料的浪费,节省了电能损耗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综合生产成本15%以上。
(四)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这种高压聚乙烯发泡网套挤出机的模头,主要由主动伞齿轮1分别与从动伞齿轮2和7相互啮合传动连接;其中一个从动伞齿轮2与外旋套3的一端转动相连;另一个从动伞齿轮7固连于内旋套4的外圆上;所述内旋套4的前端外圆,转动连于外旋套3的内孔中;所述外旋套3的另一端设有的内模芯5,置于内旋套4前端的中孔内;在所述内旋套4的中孔内,连有模杆6;在所述模杆6的外圆上,设有密封螺旋槽8;在所述内旋套4前端的外圆上,设有密封螺旋槽9。所述密封螺旋槽8和9的螺纹旋向相对反向。在所述模杆6的前端外圆上,径向设有润滑沉孔10。工作时,高压聚乙烯发泡网套挤出机的模头电机,与本实用新型的主动伞齿轮1相连,并通过主动伞齿轮1分别驱动从动伞齿轮7带动内旋套4和驱动从动伞齿轮2带动外旋套3做相对反向转动。模杆6中孔内的高压聚乙烯发泡原料,通过挤出机螺杆的高压强力推进进入内模芯5内,并向外挤压出发泡网套。在发泡网套挤压过程中,由于内旋套4前端外圆转动连于外旋套3的内孔中并做相对反向快速旋转,以及内旋套4转动连于高温供料的模杆6上,使上述各两件的相互配合连接部位转动磨擦产生大量热量并形成高温,使内旋套4前端外圆和外旋套3内孔以及内旋套4中孔与模杆6外圆相互配合的间隙中存留的高压聚乙烯发泡原料,受高温加热形成粘稠状,并经过高强度挤压通过间隙逐渐开始向外溢料排出,当准备排出的粘稠状原料分别进入内旋套前端外圆的密封螺旋槽9和模杆的密封螺旋槽8处时,两密封螺旋槽9和8,分别按溢料排出的相反方向将溢料推进阻止至防溢出位置处密封,有效地保证了发泡网套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溢料泄漏。模杆6前端外圆上设有多个径向润滑沉孔10,是存积部分粘稠状溢料置于其孔内,以增加内旋套4中孔转动连于其上的润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的其它技术特征,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化显然都应视为等同特征,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辛礼远,未经辛礼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13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