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臭氧产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6428.6 | 申请日: | 200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7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柏生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4217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产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产生器,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的臭氧产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是一种无色微酸气体,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经常使用在譬如观光饭店、医疗院所、商店、游乐场的杀菌除臭与净化空气场合;又譬如可应用于食品冷冻库、工厂等各场所的杀菌与除臭等,因功效卓越而愈来愈受到产业界的重视。
使用人工臭氧产生器来大量制成臭氧是经济可行的方式,就制成臭氧产生器的组件与器体来看,目前已知的以电晕放电最为经济实用。电晕放电能制造出较高浓度的臭氧,所以其应用范围较广。电晕放电臭氧产生器,主要是靠形成高能量的电场,并使含氧的干燥空气通过,使部分氧分子分裂而产生臭氧。
现有的电晕放电臭氧产生器有电极板式,如图1所示,电晕放电臭氧产生器包括一透明玻璃管1’,所述透明玻璃管1’为内空的腔体,其腔体内设有内部电极2’,所述内部电极2’作为电极,所述内部电极2’与透明玻璃管1’之间具空间20’。所述透明玻璃管1’外侧壁围设有一外部电极3’,所述外部电极3’亦为电极,所述外部电极3’与内部电极2’在空间20’形成电晕场。所述透明玻璃管1’二端设有一进气口10’及一出气口12’,二者上均设有罩体13’。外界空气从进气口10’进入透明玻璃管1’内,经过内部电极2’与透明玻璃管1’之间空间20’处的电晕场时,形成臭氧,形成的臭氧再由出气口12’流出。
此种电晕放电臭氧产生器在透明玻璃管1’上设有进气口10’及出气口12’,使得透明玻璃管1’体积增大,且空气在透明玻璃管1’内流通面积过大,产生的臭氧浓度不高,不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臭氧产生器,其结构简单,用途广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臭氧产生器,包括一内设腔体的玻璃管、一内部电极、一外部电极;所述内部电极设在腔体内,所述外部电极围设贴在玻璃管的外侧壁,所述内部电极、外部电极及在内部电极与外部电极之间作为介质的玻璃管一起形成电晕场;所述内部电极与玻璃管内侧壁之间具一形成电晕场的空间;其中,所述空间两侧封闭,所述内部电极两端设有进气槽及出气槽,所述进气槽与出气槽的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空间相通的通孔。
所述臭氧产生器的内部电极与玻璃管之间的空间的间距为0.4~0.6mm。
所述臭氧产生器的玻璃管两端设有可使内部电极两端伸出的开口。
所述臭氧产生器的玻璃管与内部电极之间的空间两端均用一密封圈封闭。
所述臭氧产生器的玻璃管与外部电极贴设有一用于电极散热的散热装置。
所述臭氧产生器的玻璃管的端部上套有电极固定片,所述电极固定片上固定连接到内部电极及外部电极上的导线,所述电极固定片通过一螺母固定在内部电极的端部上。
所述臭氧产生器的内部电极为钛棒。
所述臭氧产生器的外部电极为铜或铝电极,所述外部电极为薄贴纸。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臭氧产生器在作为电极的内部电极上设有进气槽及出气槽,使得臭氧产生器结构简单。
另外,本实用新型臭氧产生器形成电晕场的空间的间距为0.4~0.6mm,产生的臭氧浓度高且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习知的臭氧产生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臭氧产生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臭氧产生器的正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臭氧产生器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臭氧产生器100包括一透明玻璃管1、一内部电极2、一外部电极3及一散热装置4。所述透明玻璃管1内设一腔体10,所述内部电极2设在腔体10内,所述外部电极3围在透明玻璃管1的外侧壁上,所述散热装置4围在透明玻璃管1与外部电极3的外围。
所述透明玻璃管1两端设有开口(图中未标示),所述内部电极2两端伸出透明玻璃管1内部的腔体10外。所述内部电极2的外径小于透明玻璃管1的腔体内径,二者之间具有一空间12。所述空间12的间距为0.4~0.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柏生,未经刘柏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64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