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量湍流自清洗流动比色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27774.4 | 申请日: | 200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20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范维林;穆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维林 |
主分类号: | G01N21/03 | 分类号: | G01N21/03;G01N21/15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194天津市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量 湍流 清洗 流动 比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测量仪器中广泛需求的一种微量湍流自清洗流动比色池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学测量仪器中经常需求对一些微量的样本进行精确的比色分析,例如微量样本的透光率、浊度值、吸光度值等指标,进而换算出该样本的浓度值等指标,如果测量失真就不能准确的得到该样本的真实浓度,达不到精确测量微量样本的目的。目前已有技术中大多是用石英材料制成的固定一体化的流动比色池,由于其材料的特性决定了虽然透光性良好,但导热性差而无法进行快速精确的温度控制,同时石英材料的加工困难,不能做成轻巧的微量体积,势必增加样本和测量所必需的化学试剂的体积,既影响测量的精度还增加测量的成本。以往进出样本的管路多是从前后壁上垂直接入,从流体力学分析存在清洗死角,因被测液体样本具有沉淀性和粘附性,附着在清洗死角就容易带来石英玻璃窗和比色池体内部的交义污染,而这种交叉污染会严重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这些缺陷一直限制着微量样本精确测量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量湍流自清洗流动比色池装置,可以有效地实现精确测量微量的样本,彻底解决了石英材料固定一体化的流动比色池导热性差的问题,实现了快速精确的温度控制,同时避免了石英玻璃窗和比色池体内部的交叉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量湍流自清洗流动比色池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有形成四壁的比色池体,在该比色池体的前壁装有相互交叉的进出液管,比色池体的两侧壁分别开有透光孔,二透光孔连通后并与进出液管切线连接,在透光孔外侧固定有石英透光窗,比色池体后壁上镶嵌有温度传感器,比色池体的上下两端面装有温度控制元件,并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系统。
所述比色池体呈矩形形状,是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的。
所述石英透光窗是圆形片状。
所述进出液管是针状的不锈钢针管制作的。
本实用新型效果是该装置能实现对微量的液体样本进行精确的温度控制并有效的防止样本间交叉污染,石英透光窗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从而达到既能节省样本体积又能精确测量样本的光学特性,提高了微量样本精确测量的技术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
1、比色池体 2、进出液管
3、石英透光窗 4、温度传感器
5、温度控制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量湍流自清洗流动比色池装置加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微量湍流自清洗流动比色池装置,该装置包括有呈矩形状形成四壁的比色池体1,在该比色池体1的前壁装有相互交叉的进出液管2,比色池体1的两侧壁分别开有透光孔,二透光孔连通后并与进出液管切线连接,并与进出液管2切线链接,在透光孔外侧固定有圆形片状的石英透光窗3,比色池体1后壁上镶嵌有温度传感器4,比色池体1的上下两端面装有温度控制元件5,并于温度传感器4电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系统。
所述比色池体1是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的,所述进出液管2是针状的不锈钢管制作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量湍流自清洗流动比色池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该不锈钢材料的比色池体1是在一个很小的(小于10毫米长度)矩形的的比色池体1两侧壁上分别加工出一个(直径小于2毫米)的透光孔,二透光孔连通后形成微小长度的管路并与进出液管2切线连接,在微小长度的管路中容纳被测量的液体样本,以便于进行透光测量,其体积为:
V=RπL 式中:V-----比色池体积;
R-----透光孔直径;
π-----圆周率;
L-----透光孔长度。
由于不锈钢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加工性能,所以其体积可以制作的很小。例如,当加工的透光孔直径为1毫米,管路长度为10毫米时,整个比色池体1的体积为31.4微升。不锈钢材料的耐酸碱等化学稳定性可以适应多种不同性质的被测样本,其优良的导热性可以很快地被加热和制冷,达到快速精确的温度控制。
比色池体1两端固定的圆片形石英透光窗3,对比色池体进行密封的同时,还利用石英透光材料具有的良好透光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光能量的衰减,保证了测量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维林,未经范维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277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印刷级PVC热收缩薄膜机组
- 下一篇:显示装置及其光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