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探照灯的面板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29304.1 | 申请日: | 2006-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95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陈阿绢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阿绢 |
主分类号: | F21L4/00 | 分类号: | F21L4/00;F21V23/00;F21V3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大珠;张绍严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照灯 面板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类,特别涉及一种探照灯的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一般常用的手电筒,如附图1所示,其是由握持部A1、发光元件A3、电池A5及罩盖A7组成;于握持部A1侧缘设有开关A4,并再由握持部A1延伸至一端设有灯罩A2,且延伸至另一端为一罩盖A7,并于罩盖A7内装设有弹性元件A6,再者,握持部A1内部装设有发光元件A3及电池A5,所以当开启开关A4时,发光元件A3通过电池A5给予电源并产生光源;
此种常用手电筒A只为单纯照明用,因此,使用者并不能预先得知常用手电筒A的状况,且常导致使用者需使用手电筒A时却因电池A5电量不足或发光元件A3损坏而无法使用,需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探照灯的面板显示装置,解决了常用手电筒无任何显示装置,不能得知手电筒目前的状况,因手电筒无充电设备以致于无电力时必需更换电池,以及更换电池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由容纳盒、发光元件、能量显示装置、状态显示装置、电路板、安定器及供电元件所组成,其中,在容纳盒的内部装设电路板、安定器、供电元件及发光元件;照明设备一侧设有能量显示装置及状态显示装置,该能量显示装置显示照明设备的剩余电量,该状态显示装置显示照明设备内部各元件是否损坏,所以,藉由能量显示装置与状态显示装置,可使使用者预先得知照明设备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能量显示装置,便能得知照明设备目前所剩电量;通过状态显示装置,更可准确了解其照明设备的元件何处受损;仅需藉由充电功能的装置即可达到照明设备足电的状态;降低电池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常用手电筒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7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2至附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容纳盒C、发光元件D、能量显示装置E、状态显示装置F、电路板H、安定器I及供电元件J所组成,其中,在容纳盒C延伸至一端与灯罩C3相互连接,并于容纳盒C上侧连接有一提把C1,其中提把设有开关C2,又于容纳盒C一侧设有能量显装置E、状态显示装置F及充电孔洞G;
在容纳盒C的内部装设电路板H、安定器I、供电元件J及发光元件D,其中电路板H上设有侦测元件H1,藉由侦测元件H1来侦测照明设备B的状况,并将其状况分别传送至能量显示装置E与状态显示装置F,使用者可进一步了解照明设备B的状况,并不因使用者需使用照明设备B时却因供电元件J电量不足或发光元件D损坏,以及其他元件损坏而无法使用;
能量显示装置E与状态显示装置F可为LCD及LED等任何可显示状态功能的装置,以便使用者可清晰了解其装置显示为何种状况;
当使用者使用时,开启照明设备B上的开关C2,其开关C2延伸至供电元件J,并藉由供电元件J的电源通过电路板H及安定器I传送至发光元件D,使发光元件D产生光源;
照明设备B一侧设有能量显示装置E及状态显示装置F,其中能量显示装置E通过电路板H延伸至供电元件J,并藉由电路板H上的侦测元件H1来侦测其供电元件J内的所剩电量,藉由,由能量显示装置E上便可得知照明设备B目前所剩多少电量,所以,在已知照明设备B电量不足时,便可立即充电,并随时保持足电的状态;
再者,状态显示装置F藉由电路板H上的侦测元件H1来显示照明设备B内部元件是否损坏,当照明设备B内部元件受损时,可藉由状态显示装置F更准确了解照明设备B内部元件何处受损,便于予以更换。
如附图7及附图8所示,照明设备B一侧设有充电孔洞G,当照明设备B电量不足时可利用车充接头G1一端置入充电孔洞G,再由另一端置入其车内的电源插槽G2,便可充电;此外,也可利用充电接头G3连接于室内电源插座G4进行充电的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阿绢,未经陈阿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293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