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身加压接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4962.X | 申请日: | 2006-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01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崇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崇林 |
主分类号: | A61B17/74 | 分类号: | A61B17/74;A61B17/6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海燕 |
地址: | 610000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身 加压 接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用于骨折的医用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固定长骨骨折段的内固定医用器件。
背景技术
对长骨骨折段的治疗必需是复位后固定在正常位置,而现有对长骨骨折段固定常用石膏、夹板、钢板螺丝钉等,但石膏、夹板仅用于皮外固定。中国专利申请87108051.6公开了一种固定长骨骨折段的内固定器件,其主要结构是半环状体,使用时两个半环状体扣接方式固定长骨骨折段。缺点是半环状体所含钢性圆弧过长,很难将碎骨块固定在正常复位位置,被固定骨段不但稳定性差,而且易发生骨缺损和长骨骨折段畸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术方式,直接在长骨骨折段表面,能完整地固定长骨骨折块的医用器件。
本实用新型自身加压接骨器的结构是:自身加压接骨器的整体外观是一块横截面呈凹弧形的、主体成长方形并对于中心线对称的金属块1,其特征在于:金属块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对或两对成对称型配合的固定孔2;每对孔的两个孔分别位于中心线7两边,两个孔面成一定的夹角,夹角角度应是钝角,目的是用一根软扁钢带或软钢丝穿过这两个成对称型的孔时,软扁钢带或软钢丝不易直接压迫骨表面,并使自身加压接骨器与软扁钢带或软钢丝不易移位。成对称型的固定孔2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软扁钢带或软钢丝穿两孔不会滑离应该固定的位置。如果设置两对成对称型配合的固定孔2,其中一对作用于穿过软扁钢带或软钢丝,另一对作为备用或与相临的自身加压接骨器用螺丝钉紧固。
金属块1的两端的四个角,分别向金属块1的浅凹弧形面微伸出成角齿3,目的在于在这四个角齿将自身加压接骨器固定在长骨骨折段表面后,使其不易发生横向滑动。
金属块1中段即主体部位的两个边缘的边缘面4平行或接近平行,平行或接近平行的结构目的是使边缘面4能与长骨骨折段表面接触。接触的目的是固定骨折块,直接克服骨缺损的发生。所以将两个主体边缘线5制成相同的浅弧形,边缘线5中心对称的两段分别设有1-4对倒钩齿6。长骨骨折段表面被倒钩齿6的斜边面弹性固定后,使整个骨折段的稳定性就恢复正常了,又能利用病人自己活动患肢时所产生的肌群力、自重力等外力传导到断骨面上,并通过断骨面,形成自身生理性应力在整个被固定骨段内均匀传导,达到自身生理性应力刺激修复骨折。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自身加压接骨器有三个结构配合将自身加压接骨器固定在骨折段表面,这三个结构是:金属块1的两端四个角的角齿3;金属块1两端呈钢性短弧形,金属块1的两端分别设有的成对称型配合的固定孔2,固定孔2穿过软扁钢带或软钢丝与骨折段捆扎;边缘线5上的多对成对称型的倒钩齿6,限制骨断面向两端分离,并有利于断骨面靠拢压紧,加速骨折修复。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用三个或四个自身加压接骨器配合可固定各种形状不规则的骨折段,立即恢复骨折面的解剖对位,和整个骨折段的正常形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自身加压接骨器从凹面观察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自身加压接骨器某端无孔位置的横截面即图1的A-A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自身加压接骨器中段某位置即-即图1的B-B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自身加压接骨器的主体部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金属块、2是固定孔、3是角齿、4是边缘面、5是边缘线、6是倒钩齿、7是中心线。
具体实施例
自身加压接骨器的整体外观是一块横截面是凹弧形的、主体成长方形并对于中心线对称的金属块1,长方形的总长为15.0厘米,宽1.5厘米。金属块1的两端分别设有两对对称配合的固定孔2;即每端都有四个孔。每对孔的两个孔分别位于中心线7两边,两个孔面成一定的夹角,夹角角度应是钝角,钝角角度为140度。
金属块1的两端的四个角,分别向金属块1的浅凹弧形面微伸出成浅角齿3结构。
金属块1中段即主体部位的两个边缘的边缘面4平行,两个主体边缘线5制成相同的浅弧形,边缘线5中心对称的两段分别设有3对倒钩齿6,倒钩齿6的深度为0.05厘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崇林,未经周崇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49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