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半球形燃气红外线催化燃烧器在审
申请号: | 200620035738.2 | 申请日: | 2006-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26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廖文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文勇 |
主分类号: | F23D14/08 | 分类号: | F23D14/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6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球形 燃气 红外线 催化 燃烧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用燃气红外线燃烧器,燃烧器是燃气设备的核心部件,与传统的大气式燃烧器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燃烧器为完全预混式,并且主要通过红外线辐射方式加热。
背景技术:
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的必然趋势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发展节能和环保、采用先进燃烧技术的燃烧器成为迫切需求,这也符合当前国家的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现有的红外线燃烧器主要有侧进气和下进气两种型式,但普遍存在自然引射条件下引射空气量不足、陶瓷燃烧板单位面积功率偏低、自然引射与强制送风两种条件之间转换性较差等不足之处,其结果是热效率偏低,节能性和环保性达不到应有指标、空气污染仍然较重,没有充分发挥燃气红外线燃烧技术的特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经过优化设计的半球形红外线催化燃烧器,该燃烧器具有很强的空气引射能力,在不同气源条件下均能保证良好的燃烧工况,同时,陶瓷燃烧板单位面积上又能达到足够大的功率,简便的附加装置又使之很容易实现自然引射与强制送风之间的转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燃烧器由喷嘴、引射器、半球形燃烧器头部、涂覆有催化剂的陶瓷燃烧板和压圈顺序组成,引射器下端对称地设有多个空气进气孔,燃烧器头部内装置有气体分流板,陶瓷燃烧板表面涂覆有燃烧催化剂,陶瓷燃烧板与燃烧器头部之间使用耐高温棉填充密封。
上述燃烧器的引射器由引射段、混合段和扩压段顺序连接而成,该引射器具有非常好的空气引射能力和混合效果,为确保燃烧所需的足够空气量,并在引射器的引射段上对称地设有多个空气进气孔。
上述的燃烧器头部内表面为半球形,在燃烧器头部内的底部装置了分流板,分流板为平面或凹面,这种内部结构有利于燃气在燃烧器头部内腔形成均匀的静压,从而保证燃气在陶瓷燃烧板表面的燃烧质量。
上述燃烧器的陶瓷燃烧板上表面涂覆有燃烧催化剂,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起燃温度和完全转化温度,防止积碳,并将燃烧反应热能以红外线方式直接释放出来,从而提高加热功效,延长陶瓷燃烧板的使用寿命。
上述燃烧器附带一个以耐温材料制作的矩形圈,当需要把进气条件由自然引射的转换为强制送风时,以矩形圈密封进气孔,并更换喷嘴就能方便地实现。
上述的燃烧器采用下进气方式,燃气的压力损失小,有利于燃气依靠自身压力引射空气,同时有效避免回火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同气源条件和不同的进气条件下均有良好的燃烧工况,同时,在自然引射条件下陶瓷燃烧板亦有足够大的功率密度(约20瓦/平方厘米),简便的结构设计又使之很容易实现在自然引射与强制送风两种进气条件之间的转换,最终体现的结果是:燃烧器的高热效率、长寿命和尾气质量环保。
说明书附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剖面图。
图3是图1和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分流板的俯视图
图5是矩形圈的俯视图。
图例:1.带侧孔喷嘴,2.进气孔,3.引射器,3-1.引射段,3-2.混合段,3-3.扩压段,4.分流板,5.燃烧器头部,6.涂覆有燃烧催化剂的蜂窝陶瓷燃烧板,7.耐高温棉,8.压圈,9.无侧孔喷嘴,10.矩形圈。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以及最佳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自然引射条件下的燃烧器结构:附图1中,燃气由带侧孔喷嘴(1)喷入,从(1)的侧孔引射一部分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另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由进气孔(2)引入,喷入的燃气接触到引射段(3-1)的收缩段内壁后空气引射便停止。燃器和空气的混合物(可燃气体)在混合段(3-2)内实现完全混合,然后进入扩压段(3-3),压力上升,达到燃烧器头部(5)所需的工作压力,经过分流板(4)的分流,可燃气体在燃烧器头部(5)的内部空间形成均匀的静压,之后通过涂覆有燃烧催化剂的蜂窝陶瓷燃烧板(6)的小孔,在燃烧板的燃烧带内(自上表面起约1-2毫米深的孔道内,含上表面)均匀燃烧。这种型式的结构充分保证了燃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燃烧的方式为无焰燃烧,燃烧热能主要以红外线方式辐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文勇,未经廖文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57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纤维等制作的电加热通用功能性取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往复拉线式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