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层建筑消防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5918.0 | 申请日: | 2006-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34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欣;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欣;苏林 |
主分类号: | A62B1/02 | 分类号: | A62B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610041四川省成都市武***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层建筑 消防 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消防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是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或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复杂,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可燃物多和火灾荷载大。高层建筑失火后极易形成立体火灾,造成疏散困难,引起人员伤亡,因此,在高层建筑内应设置完善的消防救生设施。
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除表现在火势蔓延快和疏散困难等问题外,最主要是扑救难度相当大。目前,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主要有分布于各楼层的消防栓、烟雾报警器等,有的还设置有专用的消防电梯,以供消防队员能尽快的抵达灭火现场。由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热辐射强,烟雾浓,火势蔓延速度快、途径多,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则很快会阻断失火区域内人员的撤离路线,而为了救出被困人员,目前多采用高架云梯和在地面铺设气垫的传统方法。显然,这些传统的救生方法存在安全性差、架设速度慢的缺陷,而且操作过程还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因此不能满足高层建筑消防救生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火势向上蔓延的速度快,消防队员难以堵截,当形成大面积火灾时,消防队员难于接近失火楼层的消防栓设施,如果仅利用消防车向高楼内供水,消防用水量则显然不足,会影响及时扑救,如果从地面向失火楼层喷水,则水枪射程往往达不到失火楼层的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生装置,它不仅能快速撤离楼内被火场阻隔的人员,而且使消防队员能快速接近火场进行及时扑救。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层建筑消防救生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可移动平台,设置于楼顶之上,具有可向外伸出楼体的悬臂;吊篮,位于悬臂外伸端下方;升降装置,固定设置于可移动平台上,并作用于吊篮上使其产生垂直的上、下移动。
火灾发生后,消防人员乘座吊篮可快速地由楼顶下降到失火楼层的窗户外悬停,将待救人员迅速地接出并向上撤离到楼顶或向下输送到地面。通过吊篮还可输送灭火器材,有利于消防人员及时控制火势。由于可移动平台可方便地在楼顶上移动,因此可根据火势分布情况及时有效地控制吊篮的横向位置,使吊篮准确地下降到悬停救人位置或较为安全的灭火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为最大程度地减化系统结构,所述提升装置采用的是卷扬机,该卷扬机通过绕过设置在悬臂外伸端上的滑轮的钢索与吊篮相连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灭火的及时性,所述吊篮内配置有消防水枪,消防水枪通过消防软管与设置在楼顶上的消防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高层建筑失火后能快速地撤离楼内被火场阻隔的人员;使消防队员能快速接近火场进行及时扑救,以减轻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可靠。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二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层建筑消防救生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高层建筑消防救生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可移动平台10、悬臂11、支架12、滚轮13、轨道14、滑轮15、升降装置20、钢索21、吊篮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高层建筑消防救生装置,它包括:可移动平台10,设置于楼顶之上,具有可向外伸出楼体的悬臂11;吊篮30,位于悬臂11外伸端下方;升降装置20,固定设置于可移动平台10上,并作用于吊篮30上使其产生垂直的上、下移动。火灾发生后,消防人员乘座吊篮30可快速地由楼顶下降到失火楼层的窗户外悬停,将待救人员迅速地接出并向上撤离到楼顶或向下输送到地面。通过吊篮10还可输送灭火器材,有利于消防人员及时控制火势。由于可移动平台10可方便地在楼顶上移动,因此,可根据火势分布情况及时有效地控制吊篮10的横向位置,使吊篮10准确地下降到悬停救人位置或较为安全的灭火位置。平时,悬臂11处于起始位置,将吊篮30收回到楼顶上方,因而并不会影响高层建筑的外观。
为最大程度地减化系统结构,所述提升装置20可优选地采用卷扬机,参照图1和图2,该卷扬机通过绕过设置在悬臂11外伸端上的滑轮15的钢索21与吊篮30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欣;苏林,未经周欣;苏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59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自行车两用后车座
- 下一篇:自卸汽车后挡板铰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