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边环圆环背射天线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6181.4 | 申请日: | 2006-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28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韩贵杰;陈杰;马平安;周伯良;司涛;贺一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都指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Q19/10 | 分类号: | H01Q1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游兰 |
地址: | 61005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边环 圆环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是涉及一种高边环圆环背射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对无线通信技术系统的信号接收和发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网络终端最后几百米的无线通信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基站天线的指标直接影响了通信质量。目前移动通信及无线区域网基站多采用板式天线,结构复杂,馈接匹配难度大,工作频带较窄,难以适应移动通信及无线区域网的宽频带要求,以及天线网络间的兼容,且天线体积大,隐蔽性差,也不适合作为部队远程图像传输设备的天线。背射天线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背腔反射谐振式天线,这类天线是由带边环的反射背腔、设于反射背腔前的半波振子或折合振子馈源及馈源前的副反射器组成。馈源增益较低,频带带窄。而环形天线抗干扰性能差,且增益相对较低。所以,该种背射天线及环形天线均不适合用于目前移动通信及无线区域网基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匹配安装方便,副瓣低,前后比高,增益及效率高,且工作频带宽的高边环圆环背射天线。
本实用新型高边环圆环背射天线包括由背腔底板及与背腔底板连接的背腔边环构成的圆桶形反射背腔,固定在背腔底板上的支杆,依次固定在支杆上且与背腔底板平行的绝缘支承板、副反射器及引向器,馈源为放置在绝缘支承板上的圆环馈源。其中,背腔边环的高度以0.5~1λ为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增益,减小副瓣,提高天线效率;支杆为螺杆,便于调整副反射器及引向器的安装高度,使其达到最佳位置;圆环馈源由开口的金属空心圆环、穿在金属空心圆环内的同轴馈线及微波接头组成。开口处的两端面封闭,同轴馈线的一端与微波接头连接,另一端的外导体固定在同轴馈线所在开口处的端面上,内导体伸出该端面并固定在开口处的另一端面上。为保证较好的谐振性和较高增益,圆环馈源与背腔底板的距离最好为0.25λ;副反射器为金属圆片,周长一般为1.2λ,且与圆环馈源的距离为0.25λ;引向器为3~8片平行排列的金属圆片,且周长一般小于λ。通过调整圆环馈源与背腔底板及副反射器和引向器间的距离,可实现良好匹配,使驻波系数在宽带范围内达到基站天线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高边环圆环背射天线的工作原理是,圆环馈源辐射的电波在反射背腔及副反射器之间来回反射,其中一部分越过副反射器,沿引向器向外发射。
本实用新型高边环圆环背射天线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匹配安装容易,由于该种结构形成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开口电磁谐振腔,使其定向辐射性能加强,而杂散能量减弱,从而,获得较高增益及较低副瓣,前后比高,天线效率高,比现有同口径的背射天线或板式天线工作频带更宛,能扩大基站覆盖范围,增强图像传输距离,且体积小,重量轻,便于隐蔽。适用于远程图像传输和WLAN、PHS、3G等移动通信实现远距离覆盖或公路覆盖,主要用于移动通信及无线区域网基站。
附图说明
图1:本实作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圆环馈源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电压驻波比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Smith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垂直极化常温2440MHz的E面方向图
图6:本实用新型垂直极化常温2440MHz的H面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高边环圆环背射天线包括由背腔底板1及与背腔底板1连接的背腔边环2构成的圆桶形反射背腔,设置在背腔底板1上的支杆3,依次固定在支杆3的绝缘支承板4、副反射器5和引向器6,圆环馈源7放置在支承板4上,圆环馈源7由开口的金属空心圆环8、穿在金属空心圆环8内的同轴馈线9及微波接头10组成。开口处的两端面11、12封闭,同轴馈线9的一端与微波接头10连接,另一端的外导体13固定在同轴馈线所在开口处端面11上,内导体14伸出该端面11并固定在开口处的另一端面1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都指挥学院,未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都指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61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