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阻尼止回式双活塞效应球阀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6397.0 | 申请日: | 200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19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曾品其;谢怡林;曾和友;胡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品其;谢怡林;曾和友;胡建 |
主分类号: | F16K5/06 | 分类号: | F16K5/06;F16K5/08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尹光成;余丽生 |
地址: | 611337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止回式双 活塞 效应 球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用机械阀门制造技术,具体是对双活塞效应球阀的改进。它适用于在管道上对介质的开启或关闭。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活塞效应球阀主要由阀体、侧阀体、球体、阀杆、阀座组件、轴承座组件、压盖、密封圈、螺柱和螺母等组成。虽然双活塞效应球阀与单活塞效应球阀相比,能在上游阀座损坏后,还可以利用介质自身的压力作用,让下游阀座来继续密封,具有更高的性能可靠性和更持久的使用寿命。但是双活塞效应球阀在外界温度升高时,会使双活动效应球阀的封闭中腔产生超压现象。由于它不能自泄压,一旦输送的介质为液体介质时,随着温度的上升,压力将急剧上升,将会造成阀门承压界面的破坏而引发泄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既能保持原双活塞效应球阀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特征,又能有效地化解阀腔内的超压并向管道内自动安全泄压的双阻尼止回式双活塞效应球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的:该双阻尼止回式双活塞效应球阀是以现有的双活塞效应球阀的基础进行改进而成。它也包含有阀体、侧阀体、球体、阀杆、阀座组件、轴承座组件、压盖、密封圈、螺柱、螺母等主要零部件。其改进创新之处是在球体的球面上游端或下游端新设置有能设定压力的可调阻尼止回部件;同时还在球体的顶面新设置有单向阻尼止回部件。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双阻尼止回式双活塞效应球阀能彻底消除封闭中腔的超压现象,使它具备了阀腔自泄压至管道的功能。同时该阀门全开或全关时均可进行中腔的排污和清洗,提高了阀门的操作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双活塞效应球阀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的B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关闭状态在超压时自动泄压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全开状态在超压时自动泄压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关闭状态在非超压时阻尼部件运行的原理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处于全开状态在非超压时阻尼部件运行的原理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该双阻尼止回式双活塞效应球阀与现有双活塞效应球阀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也是由阀体1、侧阀体2、球体3、阀杆4、阀座组件5、轴承组件6、压盖10、密封圈7、螺柱8和螺母9等零部件组成。只是在球体3的球面上游端新设置有能够设定压力的可调阻尼止回部件11;同时还在球体3的顶面新设置有单向阻尼止回部件12。
该双阻尼止回式双活塞效应球阀经这样改进后,当其球阀的封闭中腔由于温度升高产生超压,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可调阻尼止回部件11会在超压作用下开启,而单向阻尼止回部件12会在超压作用下闭止。于是封闭中腔的超压就会通过可调阻尼止回部件11自动泄压至管道中,避免阀门遭受损坏;当其球阀的封闭中腔由于温度升高产生超压,阀门又处于全开状态时,可调阻尼止回部件11会在超压作用下闭止,而单向阻尼止回部件12会在超压作用下开启,于是封闭中腔的超压就会通过单向阻尼止回部件12自动泄压至管道中,避免阀门遭受损坏。
当其球阀的封闭中腔未产生超压,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可调阻尼止回部件11会在管道内介质压力作用下闭止,介质被截断;当球阀的封闭中腔未产生超压,阀门处于全开状态时,由于管道内介质压力低于可调阻尼止回部件11的设定开启压力,因此可调阻尼止回部件11闭止。同时单向阻尼止回部件12在管道介质压力下也闭止,于是介质完全通过阀门。
综上所述,双阻尼止回式双活塞效应球阀,能在保持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解决超压问题,使它具备了中腔超压能向管道进行自动泄压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品其;谢怡林;曾和友;胡建,未经曾品其;谢怡林;曾和友;胡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63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时频资源的分配方法及其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 下一篇:载波资源分配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