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沼气灯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6815.6 | 申请日: | 200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67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何捍东;梅自力;杜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1K5/00 | 分类号: | F21K5/00;F21K5/22;F21V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丰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沼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沼气为燃料的灯具,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沼气灯。
背景技术
沼气灯是一种将沼气的化学能转变为光能的装置,沼气灯造价低、使用方便、耗气量少,每小时耗气量约为0.08m3,亮度相当于40-60瓦白炽电灯亮度,是广大农村沼气用户的重要沼气用具之一,特别是在偏僻、边远、无电力供应或电力紧张的地区,应用更为广泛。另外,由于沼气灯只能将10-12%的沼气能转化为光能,88%的能量以热能方式耗散,因此许多种植户用沼气灯为蔬菜大棚照明和供热,养鸡场也用沼气灯为鸡舍照明和保温。沼气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沼气燃烧需要配入一定量的空气,并使沼气和空气混合均匀。在现有沼气灯具中,常采用圆管配气方式,它的结构是由喷嘴、混气管、配气门调节器组成。采用上述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混气不均匀,随着沼气压力的变化,配入的空气量不能相应调节,导致沼气浓度发生较大变化,直接影响到沼气灯的亮度和光的转化率;且调试难度大,使用不方便,常常需要人工去调节配气,才能达到使用效果。配气装置是沼气灯具的重要部件之一,其功能是将经配气装置混合后的可燃气体均匀地分配给纱罩进行燃烧,这就要求配气装置须配气均匀、耐高温和不回火,原有配气装置又称泥头,其为陶制,内腔容积不足,气流磨擦阻力大,壁厚不均匀,配气孔的尺寸和分布不均匀,导致纱罩燃烧不均衡,发光不均匀,影响沼气灯的热效率和发光效率,且配气装置还容易损坏。
现有沼气灯具由于沼气和空气混合不均匀,热效率和光转换率低,造成沼气利用率低,废气多造成了环境污染;灯罩顶部温度高,且易破碎;亮度不稳定,使用不方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了沼气灯具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沼气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沼气利用率高、废气少、环境污染小、亮度稳定、灯罩坚固、使用安全的沼气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沼气灯,包括进气管和灯体,其特征在于:进气管上还设有与进气管连通的混气总成和灯体内与混气总成出气口连通的配气总成;所述混气总成包括与进气管连通的喷嘴、与喷嘴口相对应的混合器和喷嘴与混合器之间的进风口;所述配气总成呈中空管状,包括与混气总成出气口连通的配气头和配气头下部罩在纱罩内且开有配气孔的灯头,灯头内壁上设有防回火网;所述灯体包括配气总成、设于配气头上的导流板、设置于配气总成和导流板板外部的玻璃灯罩及固定设置于玻璃灯罩外围的防爆网。
所述混合器为喉管结构,混合器进气端侧壁设有进风口,混合器进气端为负压室,出气端为混合室。
所述导流板呈环状,设置于配气总成的配气头。
所述防回火网为一层网状物质,均匀设置于灯头内壁上。
所述玻璃灯罩呈管状。
所述防爆网为由托盘和不锈钢丝构成的网状物,与玻璃灯罩上部固定于混气总成上的反光盖连接。
所述进风口均匀分布于与喷嘴口在同一横截面的混气管侧壁。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设置导流板,经纱罩燃烧后的废热由导流板导出灯具外,降低了灯具顶部温度,防止了灯具顶部温度过高时发生意外同时防止灯头燃烧产生的热量损伤混气总成;混合器上设置进风口用以吸入空气,混合室使沼气和空气混合均匀,操作时不需人工调节进气,空气流量与沼气流量相适应,保证沼气相对稳定的浓度,从而沼气满足灯具燃烧需要;且设置有配气总成,配气均匀,使纱罩表面均匀燃烧,提高了沼气燃烧时热效率和光转换率;设置防回火网,火焰只能在配气孔外燃烧,可防止事故发生;灯罩外壁上设有防爆网,使用更安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混气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配气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未经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68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