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台式邮资机自动上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7113.8 | 申请日: | 2006-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3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林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41K3/60 | 分类号: | B41K3/6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06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台式 邮资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邮资机,特别是涉及为邮资机的邮资轮上墨的上墨机构。
背景技术
邮资机上的邮资轮用于在邮件上加盖邮资戳,邮资机上设有上墨装置为邮资轮上墨,现有的上墨机构一般包括一个盛有油墨的墨池和一个与邮资轮相接触的油墨轮,这种油墨轮通常由海绵制成。墨池中还安装一个与油墨轮相接触的上墨轮,上墨轮的一部分浸入油墨中,当上墨轮转动时可将油墨转送到油墨轮上,从而为邮资轮供墨。由于上墨轮的工作是间歇性的,而油墨轮与上墨轮、邮资轮是时刻保持接触的,因此上墨轮需要由一个单独电机来控制它的运转,同时这种上墨机构的控制不方便,会造成油墨轮的较快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方便、不易磨损的自动上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台式邮资机自动上墨装置,包括墨池、与墨池内的油墨相接触的上墨轮以及与邮资机的邮资轮相接触的油墨轮,还包括一个控制轮,所述控制轮的轴线与上墨轮、油墨轮的轴线平行,且控制轮的轴线可在一个接触位置和一个脱离位置之间变换,当控制轮的轴线位于接触位置时,控制轮与上墨轮、油墨轮同时接触;当控制轮的轴线位于脱离位置时,控制轮与上墨轮、油墨轮同时脱离。
本实用新型利用一个控制轮来控制上墨轮的转动和上墨,当控制轮与上墨轮、油墨轮同时接触时,邮资轮可依次带动油墨轮、控制轮和上墨轮转动,油墨的传输路径则正好与上述动力传输路径相反,依次由上墨轮、控制轮、油墨轮传输给邮资轮;当控制轮与上墨轮、油墨轮脱离时,动力和油墨的传输路径均被切断,从而实现间歇上墨,这种控制方式非常方便。当控制轮与上墨轮、油墨轮脱离时,上墨轮和控制轮都是静止的,只有油墨轮与邮资轮接触并相对转动,因此也大大降低了磨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轮可转动地安装在一根偏心轴上,偏心轴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承在墨池的侧壁上,所述偏心轴一端与一驱动装置相连接。利用驱动装置使偏心轴转过一个角度,就可以使控制轮的轴线发生偏移,从而实现控制轮与上墨轮、油墨轮的接触或脱离,这种结构非常便于控制轮的安装,同时控制也更方便。
上述的驱动装置可以是一手柄,转动手柄就可以使偏心轴转动,结构简单。
上述的驱动装置也可以为一小型电机,从而可以实现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台式邮资机自动上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控制轮的一种驱动方式示意图。
图3是控制轮的另一种驱动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上墨轮2、油墨轮5的心轴两端支承在墨池1的侧壁上,上墨轮2靠近墨池1的底部,并有一部分浸入油墨中;油墨轮5与邮资机的邮资轮6相接触,在上墨轮2和油墨轮5之间设有一个控制轮3,控制轮3的轴线与上墨轮2、油墨轮5的轴线平行,控制轮3可转动地安装在一根偏心轴4上,偏心轴4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承在墨池1的侧壁上,偏心轴4的一端与一驱动装置相连接,这种驱动装置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小型电机7,小型电机7经过一个减速装置可以带动偏心轴4转动;这种驱动装置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手柄8,转动手柄8也可以使偏心轴4转动。
由于控制轮3是安装在偏心轴4上的,利用驱动装置使偏心轴4转过一个角度,就可以使控制轮3的轴线位置发生偏移,控制轮3的轴线位置包括一个接触位置和一个脱离位置,当控制轮3的轴线位于接触位置时,控制轮3与上墨轮2、油墨轮5同时接触;当控制轮3的轴线位于脱离位置时,控制轮3与上墨轮2、油墨轮5同时脱离。当控制轮3与上墨轮2、油墨轮5同时接触时,邮资轮6可依次带动油墨轮5、控制轮3和上墨轮2转动,油墨的传输路径则正好与上述动力传输路径相反,依次由上墨轮2、控制轮3、油墨轮5传输给邮资轮6;当控制轮3与上墨轮2、油墨轮5脱离时,动力和油墨的传输路径均被切断,从而实现间歇上墨。当控制轮3与上墨轮2、油墨轮5脱离时,上墨轮2和控制轮3都是静止的,只有油墨轮5与邮资轮6接触并相对转动,因此也大大降低了磨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71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扁平型振动源及电连接器
- 下一篇:有杆泵采油井口防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