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幕墙建筑的空气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7209.4 | 申请日: | 200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3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冠男;陈汝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上海中学 |
主分类号: | A61L9/22 | 分类号: | A61L9/22;H01L31/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02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幕墙 建筑 空气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幕墙建筑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城市面貌的发展,在大城市里出现了许多外表镶嵌着漂亮玻璃幕墙的楼宇,其熠熠生辉的漂亮外型使得整个城市“光彩照人”、“光彩夺目”,也就是这美丽的“光彩”带来了新的光污染,这些由于光照而带来的逾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可见光(又称噪光)、红外线、紫外线等引起的污染;人如果长期在玻璃反射的光线中生活工作,视网膜、虹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白内障发病率甚至可以高达45%,还有头昏心烦等症状,影响健康,影响夜间睡眠,对眼睛不利,而且可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出现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等症状。还可扰乱人体的内部平衡,使体温、心跳、脉搏、血压等变得不协调,引起头晕目眩、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光害综合征。
而这些玻璃幕墙围隔的建筑空间,往往由于建筑外墙玻璃的过度采用,其特殊的结构特点使得室内的通风不得不借助一些其它设备,这样的话不仅室内空气质量不高,而且本身通风设备和空气净化设备的利用又需要耗费掉许多能量,在这个资源愈加匮乏的年代,显然不太合适;而从另一方面讲,这些导致光污染的光辐射本身又蕴涵着巨大的能量,有数据显示,国内目前玻璃幕墙光反射率最高的是37%-38%,银灰色镜面玻璃反射率比较高,一般的镜面玻璃反射率为20%-30%。而地球上每天每平方米受到太阳的能量约为5.3×106J。这些经反射后的能量,足以供应一台冰箱工作若干天,由此可见,每天从我们身边溜走的能量是不可忽视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结合玻璃幕墙建筑特点,采集玻璃幕墙光照能量并对建筑空间内空气实现净化的空气净化装置,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玻璃幕墙建筑的空气净化装置,所述装置连接一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通过导线与置放在玻璃幕墙双层窗玻璃所围空间内的太阳能光电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空气净化装置为一负离子发生器。
所述的控制系统为一太阳能光电转换器。
该玻璃幕墙建筑的空气净化装置,把太阳光传递到玻璃上的能量通过控制系统转化成电能,从而启动空气净化系统,来净化室内空气,达到既充分利用能源又净化空气的目的,并且该装置由于将太阳能光电板置放在玻璃幕墙的两层玻璃之间,对玻璃幕墙的外观也不产生任何的破坏和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一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系统 2、负氧离子发生器 3、窗玻璃 4、太阳能光电板 5、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两层窗玻璃3中,镶嵌固定多个太阳能光电板4,太阳能光电板4通过导线5与控制系统1相连,该控制系统1主要承担将接受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功能,控制系统1的另一端外接一负氧离子发生器2,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系统。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直流电,所有光电极产生的电能,通过多极集成电路整流,变压等过程,转化成供使用的220V交流电,再通过两端相连的导线进行电能输出,输出到外接的负氧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氧离子浓度大于等于106万个/厘米3(20厘米处),臭氧含量(10厘米处)小于5PPB个浓度单位,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
该实用新型的智能化设计,通过把太阳能光电技术集成到幕墙中,使其具有不占用建筑面积的特点,从而增强了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玻璃幕墙的功能,不仅能够实现挡风遮雨储存热量,也可以用来采集提供能源。而且目前由于不少大楼均采用玻璃幕墙设计,所以原料的来源也非常广泛,同时该设计并不破坏玻璃幕墙所代来的美观特性;这也使得该技术的前景极为广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成本也相应有所下降,相信采用新材料制造的能量转变效率更高的光电池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上海中学,未经上海市上海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72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