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7783.X | 申请日: | 200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87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俞月明;石秉钧;石文渊;苏其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坤孚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坤孚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7/24 | 分类号: | F02M7/2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20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发动机 补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达到节油和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汽车或摩托车的发动机上一般都加装有补气装置,现有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装置均为外挂式结构,如最常见的电控补气装置,需要在排气歧管安装氧传感器,在发动机冷却液中安装水温传感器。ECU(电脑)采集废气中氧含量信息及发动机冷却液中水温信息,然后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再利用发动机真空负压进行补气,并对补气量适当加以修正,以使发动机达到较理想的空燃比,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由于外挂式补气装置的组件多,尺寸相对较大,安装不方便,导致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补气位置的选取在发动机真空管上,且为被动补气,使进入发动机燃烧室油气的控制灵活程度不高,不能及时良好地响应发动机运转状态的真实要求,因此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因此,就有人发明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补气器,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授权公告号:CN2756849Y)所述,该装置由壳体、空气过滤罩、电机、风扇、阀门、导向槽、控制拉索及电源组成,壳体上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电机及风扇设在壳体中,电机接线端子与电源相连,输出轴与风扇相连,壳体内靠近出气口处有阀门,进气口端设有空气过滤罩,阀门径向设在壳体内靠近出气口端的管道内,管道外壁上有向外延伸并与阀门相适配的导向槽,控制拉索一端穿过导向槽与阀门相连,另一端与化油器油门拉索相连。该装置可以根据发动机运行状态的要求对化油器进行主动补气,使主动补气的量与进入化油器进行主动补气,使主动补气的量与进入化油器燃油的量保持协调一致,让燃油更充分利用,同时降低摩托车的废气排放。
但是上述这种补气装置仅仅是通过风扇作用来补气,而且补气量是根据控制拉索控制阀门打开来实现的,这样的结构比较复杂。另外,该控制拉索与化油器的油门拉索联动,不能单独控制进气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主要解决现有补气装置仅仅是通过风扇作用来补气,而且补气量是根据控制拉索控制阀门打开来实现的,结构比较复杂;且该控制拉索与化油器的油门拉索联动,不能单独控制进气量的技术问题,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使油气与空气在化油器内充分混合且补气量跟燃烧量保持随即性协调一致,使燃料充分燃烧,同时降低废气排放。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在进、出气路上依次具有滤网、电机控制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气路的风扇后还设有一由电机控制的涡轮增压器。
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路的滤网与风扇之间还具有一金属孔化过滤片。
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机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和霍尔磁控开关。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能对发动机自控补气,使油气与空气在化油器内充分混合且补气量跟燃烧量保持随即性协调一致,使燃料充分燃烧,同时降低废气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霍尔磁控开关;
2-电源;
3-涡轮增压器;
4-电机;
5-风扇;
6-金属孔化过滤片;
7-滤网孔;
8-进风口;
9-出风口;
1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它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装置位于一壳体10内,壳体10两端为进风口8和出风口9。在进、出气路上依次具有滤网7、金属孔化过滤片6、电机4控制的风扇5和由电机4控制的涡轮增压器3。该电机4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2和霍尔磁控开关1。
使用时,由涡轮增压器逆时针旋转增压,所增压的新鲜空气经过滤网和金属孔化过滤片二级过滤,且增压动作是在霍尔磁控开关控制为电机驱动涡轮达到。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坤孚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坤孚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坤孚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坤孚车辆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77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中控自动测试系统
- 下一篇:动态模拟试验用的线路电抗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