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调速开关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8467.4 | 申请日: | 200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63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世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世清 |
主分类号: | H01H13/06 | 分类号: | H01H13/06 |
代理公司: | 温州高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庆吼 |
地址: | 325608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速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速开关,特别涉及一种钻机上使用的调速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调速开关如图5、图6所示,包括基座4、旋钮23、按钮1、调速连杆7、推杆8、K1动触头21、K1静触头22、K2动触头24、K2静触头25、动触架20、盖板11,基座4的中部设有推杆活动空腔5,K1静触头22和K2静触头25分别安装在活动空腔5的两相对侧壁上,K1动触头21和K2动触头24通过动触架20安装在活动空腔5中,旋钮23设置在按钮1中,按钮1设置在基座4的上方,按钮1通过调速连杆7与推杆8相连接,推杆8设置在活动空腔5中,推杆8两侧设有的拨杆分别与K1动触头21和K2动触头24相抵接,盖板11与基座4扣合为一体,盖板11上只设有动触架压条26。上述结构的调速开关一般使用在各类钻机上,而钻机又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下使用,由于上述结构的调速开关在调速连杆7与盖板11之间存在较大间隙,活动空腔5的侧壁与盖板11之间也存在间隙,灰尘很容易从这些间隙飞入活动空腔中,沉积在动触头和静触头的表面,从而导致接触不良,降低调速开关的使用寿命,因此上述结构的调速开关存在密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性能较好的调速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调速开关,包括基座、按钮、调速连杆、推杆、盖板,基座的中部设有推杆活动空腔,推杆设置在活动空腔中,按钮设置在基座的上方,按钮通过调速连杆与推杆相连接,所述活动空腔的上侧壁设有与调速连杆密封配合的通孔和与通孔相连通的开口,开口上安装有密封隔板,密封隔板的底侧与调速连杆密封配合,密封隔板的顶侧与盖板密封配合,所述盖板上分别设有与活动空腔的右侧壁密封配合的第一凸筋、与活动空腔的左侧壁和上侧壁分别密封配合的第二凸筋、与活动空腔的左侧壁密封配合的第三凸筋。
本实用新型调速开关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在调速连杆与盖板之间设有密封隔板,并且在盖板上设有与活动空腔的侧壁密封配合的三条凸筋,从而形成相对密闭的活动空腔,可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活动空腔,因此大大提高了调速开关的密封性能,提高了调速开关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调速开关一种实施例的总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组装后的调速开关剖掉盖板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3是图1的调速开关中盖板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盖板的结构示意正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调速开关去掉盖板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调速开关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调速开关的一种实施例,包括基座4、按钮1、调速连杆7、推杆8、盖板11,基座4的中部设有推杆活动空腔5,推杆8设置在活动空腔5中,按钮1设置在基座4的上方,按钮1通过调速连杆7与推杆8相连接,所述活动空腔5的上侧壁3设有与调速连杆7密封配合的通孔和与通孔相连通的开口2,开口2上安装有密封隔板10,密封隔板10的底侧与调速连杆7密封配合,密封隔板10的顶侧与盖板11密封配合,所述盖板11上分别设有与活动空腔5的右侧壁9密封配合的第一凸筋12、与活动空腔5的左侧壁6和上侧壁3分别密封配合的第二凸筋13、与活动空腔5的左侧壁6密封配合的第三凸筋14。盖板11与基座4扣合为一体后,盖板11上的第一凸筋12紧靠在活动空腔5的右侧壁9上形成密封配合,盖板11上的第二凸筋13紧靠在活动空腔5的上半部左侧壁6和上侧壁3上形成密封配合,盖板11上的第三凸筋14紧靠在活动空腔5的下半部左侧壁6上形成密封配合,三条凸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尘作用,从而形成相对密闭的活动空腔5,与现有技术中的调速开关相比,调速开关的密封性能大大提高,防尘效果明显,从而提高了调速开关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改善调速开关的密封性能,所述密封隔板10与盖板11可以为一体结构。由于密封隔板10与盖板11可以为一体结构,就不存在密封隔板10与盖板11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改善调速开关的密封性能,起到更好的防尘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世清,未经吴世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84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保护塑壳断路器
- 下一篇: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封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