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开卷机卷筒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9183.7 | 申请日: | 200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7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泽;茅振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16/02 | 分类号: | B65H16/02;B21C47/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卷 卷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卷生产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开卷机卷筒,该卷筒能够避免卷筒涨开时,筒体表面扩涨使钢卷内圈造成压痕,防止钢卷上料时橡胶套筒被割开或损坏。
背景技术
在冷轧厂生产薄带钢钢卷的机组中,开卷机卷筒的筒体表面为四个扇形块组成圆筒状,在工作时,由于筒体表面涨开的四块扇形块及其边部的斜边会对薄带钢的钢卷内圈造成压痕,致使薄带钢报废,严重时会造成50米-100米的薄带钢报废,损失严重,于是需要增设卷筒保护装置。目前加装保护装置的卷筒有两种,一种是加装一个橡胶套筒,将橡胶套筒设于止档环和将军帽之间的卷体上,该橡胶套筒能够保护钢卷内圈不产生压痕,但是由于橡胶套筒材质很软,钢卷在上料时,带尾或钢卷内圈的边部很容易使橡胶套筒被割开或受损坏,使橡胶套筒的使用寿命降低,造成生产成本增大。而且钢卷在上料时容易顶住橡胶套筒右端,把橡胶套筒往左推,造成橡胶套筒的左端包住止档环,由于橡胶套筒的抱紧力很大,很难使橡胶套筒从止档环上退出,造成生产薄带钢钢卷的机组停产,处理和恢复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造成经济损失。
另一种是在筒体上加装一个使用硬质材料的套筒,该套筒分为四个扇形体分别固定在相应的筒体表面的扇形块上,采用此套筒在上料时,不易被带尾或钢卷内圈的边部割开或损坏,但是由于该套筒为硬质材料,当卷筒涨开时,由于采用的是硬质材料,所以还是会对钢卷内圈造成压痕,致使薄带钢报废,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开卷机卷筒来克服由于橡胶套筒材质软,钢卷在上料时,带尾或钢卷内圈的边部容易使橡胶套筒被割开或受损坏,橡胶套筒的使用寿命降低,造成生产成本增大,以及橡胶套筒包住止档环,造成生产薄带钢钢卷的机组停产,或者硬质材料的套筒容易对钢卷内圈造成压痕,致使薄带钢报废,造成经济损失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开卷机卷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开卷机卷筒包括止档环、筒体、橡胶套筒和将军帽,卷筒位于开卷机传动本体的一侧,筒体的左端设有止档环,右端与将军帽连接,橡胶套筒设于止档环和将军帽之间的筒体上,该卷筒还包括保护圈,保护圈设于橡胶套筒和将军帽之间的筒体上。
所述的保护圈设计为二段,一段为等径段,另一段为变径段,等径段的外直径大于橡胶套筒的外直径。
所述的保护圈包括与筒体表面的四个扇形块相对应的四个扇形体。
所述的保护圈的四个扇形体的等径段上分别设有螺孔,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相对应的筒体表面的扇形块上。
所述螺孔与螺栓之间设有防松垫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在原来的开卷机卷筒基础上,增设了保护圈。该保护圈设于橡胶套筒和将军帽之间的筒体上,保护圈设计为二段,一段为等径段,另一段为变径段,等径段的外直径大于橡胶套筒的外直径,保护圈包括与筒体表面的四个扇形块相对应的四个扇形体。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开卷机卷筒,在生产过程中,不但能够避免卷筒涨开时,筒体表面涨开成四个扇形块的斜边对薄带钢的钢卷内圈造成压痕,浪费钢材,而且还可以防止钢卷在上料时,带尾或钢卷内圈的边部使橡胶套筒被割开或损坏,提高了橡胶套筒的使用寿命,节省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由于保护圈的一段为变径段,所以能较好地使钢卷放到开卷机卷筒上,从而防止橡胶套筒的左端包住开卷机卷筒的止档环,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卷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卷筒的保护圈的等径段径向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卷筒的保护圈的一个扇形体的等径段径向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卷筒保护圈的一个扇形体的轴向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卷筒的保护圈工作状态时的等径段径向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91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