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缓冲边的人体腔管代用品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4964.3 | 申请日: | 2006-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74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周星;傅剑华;李艳芳;罗小建;朱明;郭爱军;罗丽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星 |
主分类号: | A61F2/04 | 分类号: | A61F2/04;A61L27/06;A61L27/04;A61L2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6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人体 代用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腔管代用品,特别是食管或气管的代用品,即人工食管或人工气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当因肿瘤需要切除食管时,通常采用提升胃或肠管与食管近端吻合重建消化道的办法来解决,这种方法损伤大,且为非生理食物通道,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并发症;而气管病变需切除3cm以上的气管时,临床上迫切需要理想的气管重建代用品。
本实用新型人在中国专利ZL01107515.5(专利名称:人造腔管代用品)中公开了一种用于人体腔管重建的代用品,特别是食管或气管重建时的代用品,其主要结构为:由记忆合金智能元件制成的管状体和连接件组成,连接件固定在管状体的两端或端部,硅胶膜部分或完全覆盖由记忆合金智能元件制成的管状体。按照这个专利技术方案设计制造的产品,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吻合口瘘、脱管等技术难题,但是,由于人造腔管代用品直接与人体腔管断端的组织连接,由于管口记忆合金智能元件的支撑应力的存在,人体腔管断端的蠕动可能会导致连接口附近的组织增生,如肉芽增生,尤其出现在疤痕体质的病人中,从而使人造腔管代用品与人体的吻合口变得狭窄,临床应用发现,这种吻合口狭窄的情形有一定的发生率,目前尚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上述专利产品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减少在部分病人中的人造腔管代用品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带缓冲边的人体腔管代用品,特别是人体食管重建或气管重建的代用品,它能有效地解决了人体食管或气管切除后食管或气管重建问题,能有效解决了吻合口瘘、脱管、特别是吻合口狭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缓冲边的人体腔管代用品,由支撑管、连接件、柔性材料膜和缓冲边组成;所述柔性材料膜附着在支撑管上;缓冲边连接在支撑管的端部;连接件固定在支撑管上,距离支撑管的端部1mm~30mm。
所述缓冲边是柔性材料膜向所述支撑管的端部以外延伸的膜,缓冲边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柔性材料膜的厚度,缓冲边的长度在1mm~30mm之间。
此外,所述缓冲边还可以是柔性材料膜向所述支撑管的端部以外延伸的膜,该膜向所述支撑管端部外侧翻转形成卷边,构成卷边型缓冲边。
所述支撑管是由能变形而且变形后又能恢复或者基本恢复变形前形状的弹性材料制造的网状结构的管体。
进一步,所述支撑管是医用金属材料丝或纤维编织成的网状结构管体;或者是医用金属材料金丝绕成的螺旋弹簧组成的网状结构管体;或者是经过数控加工后形成的能弯曲的有弹性的医用金属材料薄壁网状结构管体;或者是经过激光雕刻后的能弯曲的有弹性的医用金属材料薄壁网状结构管体。
具体地,所述医用金属材料,选自:医用钛合金(如:钛镍形状记忆合金、β钛合金)、医用不锈钢、医用锆合金等金属基医用材料。
所述支撑管可以有不同的几何形状,如:圆柱管形、带单喇叭口的圆柱管形、带双单喇叭口的圆柱管形等。
所述连接件是用医用柔性材料制造的环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是用医用柔性材料丝或者纤维,通过编织或针织制造的环状结构。
所述柔性材料膜是能在人体中长期植入的医用柔性材料制造的薄膜。
进一步,所述医用柔性材料是能在人体中长期植入的医用柔性材料,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聚乙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硅胶、聚丙烯、聚碳酸酯、聚醚醚酮、聚砜、离子聚合物、丁苯聚合物、聚酰胺、聚多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聚酰胺嵌段共聚物等材料。
所述连接件通过手术缝合线缝合固定在支撑管上。
所述支撑管内安装有防返流装置,防返流装置通常安装在支撑管的远端。本实用新型之带防返流装置的人体腔管代用品通常在食管切除后进行食管重建时采用。
进一步,所述防返流装置是花瓣型结构,通常有:2瓣式结构、3瓣式结构、4瓣式结构、5瓣式结构、6瓣式结构等具体设计。
此外,所述防返流装置还可以是袖套型单向阀式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星,未经周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49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