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6135.9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16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朱德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58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弹簧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行业中,很多电子元件通过连接器相互连接,一般的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成一体的绝缘座体、绝缘盖体及组装于绝缘座体内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压缩弹簧。其中第一、第二端子分别设置于压缩弹簧的两端,其接触端分别露出于绝缘座体及绝缘盖体外,可将衔接于第一、第二端子两端的讯号传输。然而,这种连接器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即由于第一、第二端子简单的抵靠于压缩弹簧的两端,而没有在抵持弹簧的地方设置一定的结构使端子能有很好的接触,从而产生的电阻很大,从而造成正常电流的传输受到影响。再者,压缩弹簧的两端间接与第一、第二端子抵靠,将使得电流忽高忽低的传输,从而影响到信号传输的稳定。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稳定、阻抗小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弹簧的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抵持于导电端子的弹簧,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的收容槽,导电端子收容于其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及与第一导电端子相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至少一导电端子设有与弹簧相配合的斜度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设有与弹簧相配合的斜度结构,这样当工作时压缩弹簧,可以使弹簧抵持在斜度结构上,从而使一导电端子沿与其对接的导电端子的方向转动或移动,两导电端子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两导电端子的接触阻抗变小,可保持电流正常传输,提供清晰、稳定的信号。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点生产成本低,寿命长,产品加工制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装后的局部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及弹簧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导电端子及弹簧装配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导电端子及弹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阐述。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弹簧的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导电端子2及及抵持于导电端子的弹簧3,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的收容槽,导电端子收容于其中,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0及第二导电端子21,导电端子2及弹簧3收容在绝缘本体1的收容槽内。
如图2至图4所示,绝缘本体1为板状体,由相互配合的上绝缘本体11及下绝缘本体12组成,且上绝缘本体11与下绝缘本体12形状及结构基本相同。上绝缘本体11设有呈阶梯状的若干第一收容槽110,所述第一收容槽110主要用于容纳第一导电端子20。所述下绝缘本体12设有与所述上绝缘本体的第一收容槽110相对应的若干第二收容槽120,该第二收容槽120与上绝缘本体11的第一收容槽110相连通,以收容导电端子2,所述第二收容槽120也呈阶梯状并主要用于收容第二导电端子21。上绝缘本体11的第一收容槽110由容纳第一导电端子20的第一通道111及第二通道112组成,第一通道111与第二通道112相连通,且第一通道111位于第二通道112的上端,第一通道111的直径小于第二通道112的直径。下绝缘本体12的第二收容槽120由容纳第二导电端子21的第三通道121及第四通道122组成,第三通道121与第四通道122相连通,且第四通道122位于第三通道121的下端,第四通道122的直径小于第三通道121的直径。由于上绝缘本体11及下绝缘本体12是组合在一起,且上绝缘本体11的第一收容槽110与下绝缘本体12的第二收容槽120相连通,故第一通道111、第二通道112、第三通道121及第四通道122向贯通,且第二通道112与第三通道121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未经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61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段进水A/O生物脱氮工艺低氧曝气控制装置
- 下一篇:开口式双向棘轮梅花扳手